
- 首頁
-
-
2025.03.13
132025.03
【南海網】文化中國行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學術伉俪周偉民、唐玲玲:伏枥勤耕破譯“更路簿” 解鎖海南曆史文化密碼
2025年1月31日18時,海口的天空染上了一抹灰。海南曆史文化研究專家、蘇轼研究專家,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退休教授唐玲玲因病醫治無效,在海口離世,享年90歲。
唐玲玲祖籍廣東,1935年4月出生于廣東省潮州市。195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1988年任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文學院教授;1995年退休,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
2025.03.13
132025.03
【海南廣播電視總台】無限春風來海上,千年英雄話東坡——文化跨年直播活動舉行
2024年12月31日晚21:00-2025年1月1日01:00,海南廣播電視總台全媒體傳播中心特别策劃大型跨年直播節目《南海月明》——“千年英雄”蘇東坡跨年直播活動在海口舉行。節目邀請專家教授,以追問東坡為什麼被稱為“千年英雄”為線索,多角度多層面闡釋東坡文化,探究當下如何傳承和弘揚東坡精神。
-
-
2025.03.13
132025.03
【海南日報】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留學生安娜: 回波蘭講述海島故事
“對我來說,回到故鄉波蘭,給家人和朋友講述關于中國、關于海南的一切,是我2024年最有意義的瞬間。”近日,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波蘭籍留學生安娜在接受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今年1月20日,來到海南3年後,安娜終于回到了闊别已久的家鄉。她說,當家人、朋友問起海南自然、人文和發展機遇時,自己“文化使者”的身份又一次派上用場。“大海、藍天、雨林、群山、少數民族文化……我把我知道的一切都告訴了他們,我能感受到,他們對海南充滿好奇,對來海南的我也終于放心了。”
-
-
2025.03.13
132025.03
【海南日報】海大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文系教授喬煥江: 海南有天然的網文IP故事空間
作為國内網絡文學研究和批評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家,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文系教授喬煥江先後主持完成兩項關于網絡文學研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喬煥江教授,請他談一談海南的網絡文學發展狀況。
-
-
2025.03.13
132025.03
【海南省人民政府】劉冬梅:從“急需保護”到“非遺代表作” 拓寬黎錦文化傳承發展之路
黎錦是海南寶貴的文化遺産。2024年12月5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充分展現了我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取得的顯著成效,彰顯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成效。以轉名錄為契機,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繼續加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讓黎錦文化成為海南自貿港的靓麗文化名片。
-
-
2025.03.13
132025.03
【海南日報】劉冬梅 從“急需保護”到“非遺代表作” 拓寬黎錦文化傳承發展之路
黎錦是海南寶貴的文化遺産。2024年12月5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充分展現了我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取得的顯著成效,彰顯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成效。以轉名錄為契機,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繼續加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讓黎錦文化成為海南自貿港的靓麗文化名片。
-
-
2025.03.13
132025.03
【中國新聞社】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何以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
2009年,流傳于中國海南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24年12月5日,此項傳統技藝通過評審,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何以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劉冬梅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出解答。
-
-
2025.03.13
132025.03
【海南省旅文廳】第二屆東坡文化國際論壇:外國蘇學學者談“海南印象”
11月9日,第二屆東坡文化國際論壇在海南海口舉辦。作為“國際論壇”的特點之一,本屆論壇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越南等多位知名東坡研究專家參會讨論。參會期間,許多外國學者對海南東坡文化的發展傳播發表了看法,紛紛表示此次海南之行令人印象深刻。
-
-
2025.03.13
132025.03
【海南日報】“網絡文學的前世今生”主題講座在海大舉行
-
-
2025.03.13
132025.03
【海南日報】著名作家韓少功做客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社科名家講壇 探尋漢字的前世今生
從甲骨文、金文到簡體字,漢字的形态和内涵在不斷地演變發展。這一過程不僅映射了中華民族曆史的變遷和文化的演進,也彰顯了漢字作為文化符号的不朽生命力。
然而,漢字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初遇現代技術的革新,以及當前網絡用語的負面影響,漢字如何在曆史的風雨中保持堅韌?如何在變革的浪潮中保持獨特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