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吳思敬教授莅臨我院“南溟人文講壇”第33講,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作了題為“心靈的自由與詩的發現”的學術講座。我校教師、本科生、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活動。講座由我院副院長陳紅旗教授主持。

吳思敬教授認為,詩歌能在個體陷入痛苦時,給予人強大的精神力量,詩歌創作需要天賦,苦難孕育詩人,詩人也需要時代機遇,但最重要的還是對于詩歌的熱愛。随後,他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講解。首先,詩與自由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他認為,五四時期的詩歌特色是勇于沖破精神枷鎖,代表性詩人有郭沫若、艾青等;有了自由的心靈才能超越傳統束縛,打破沉舊的生活經驗,寫出富有創造性的詩歌;身為詩人,要有擔當、勇氣和責任心,要敢于直面困難。其次,心靈的自由是詩的發現的前提。詩人要有宇宙感,要能夠堅守自己的本心,應如“詩豪”劉禹錫所說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那樣,敢于表達個人的生命體驗,追求忘我境界。最後,詩的發現是心靈自由的實現。詩的發現就是詩人在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經過内在與外在的促發,達成主客體之間美妙契合的産物。詩的發現是一種瞬間靈感,它産生于從潛意識進入顯意識的過程。
吳思敬教授還強調了詩歌創作的偶然性與獨創性,認為學詩要有一顆“詩心”,要勇于打破陳舊的思維定式,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并及時加以記錄,要對自然萬物保有博愛之心、赤子之心和純真童心。
本次講座令師生們收獲良多,現場同學積極互動,吳教授對于這些問題均給予耐心解答,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對于詩歌的認識。
附:吳思敬教授簡介

吳思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詩探索》主編。曾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稱号。作為學界公認的新詩擺渡者,吳思敬在中國新詩及理論研究領域耕耘數十載,努力為中國新詩厘清發展脈絡,他所編輯的刊物引領了中國新詩理論建設。主要學術著作有:《詩歌基本原理》《詩歌鑒賞心理》《寫作心理能力的培養》《沖撞中的精靈》《心理詩學》《詩學沉思錄》《走向哲學的詩》《自由的精靈與沉重的翅膀》《吳思敬論新詩》《中國當代詩人論》《中國新詩理論的現代品格》和《文學原理》(主編)、《中國新詩總系·理論卷》(主編)、《中國詩歌通史》(與趙敏俐共同主編)、《20世紀中國新詩理論史》(主編)等。
(文/圖:舒雯波,審核:陳紅旗,終審:楊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