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晚8點,人文傳播學院會議室迎來了今年“金秋十月”學術講座的第二講,由詩學研究中心的徐敬亞教授主講的《大學教育訴求中的詩性人格》。
徐老師的演講,語言親切平實而富有感染力,他首先用詩化的語言給我們描述了他眼中的大學是什麼樣子的。“大學除了是對知識的授受場所,它更是一種氛圍,一種繁殖的力量,一種靈魂。”我們很多同學,特别是剛剛從高考中走過來的大一新生們,也許或多或少都對大學有這些迷惑:現實的大學和想象中的大學不一樣;我們除了學習知識,在大學裡我們還應該做什麼?徐老師告訴我們,進入大學,你首先是恢複了自由,恢複從小學到高中被沉重課業升學壓力所剝奪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當然自由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學會安排自己,忽略那些無謂的瑣事對我們時間的占據,把有限的四年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靈魂的高度、氣度。這也許是個“痛苦”的階段,我們在這裡明白我們自己是什麼,我們有多少空間——“内存”可以使用和“升級”,當然痛苦最後也許會是我們“破繭化蝶”的輝煌,這樣的四年才是完善的。“上不上大學,你的人生一樣會經過四年,但是這“四年”裡你的增長不一樣!
談到“詩性人格”,徐老師表示,人都是相似的,每個人都有詩性,隻是有些人閃過了,有些人萎縮了,有些人在成長着。而大學,正是訓練我們的詩性人格的地方,培養我們“卓越的思想、行動、言談”!詩歌與人生的距離如此之近,無論現在社會輿論怎麼評價詩歌,詩歌的内在豐富,詩歌對靈魂的提升,我們對詩歌的敬畏之心,都是無可置疑!
會上,徐老師還朗誦了多多、王小妮、普希金的詩歌,通過對詩歌的閱讀來讓現場的同學加深對詩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