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學院新聞 正文
    31 2006.12
弘揚人文精神 傳播精神文明——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科研工作側記
日期:2006.12.31 點擊:

在十多年的辦學過程中,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以“弘揚人文精神,傳播現代文明”為院訓,注重營造濃郁學術氛圍,強調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實踐能力,造就了一大批為國家興盛、民族振興、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的各類人才。近年來,學院堅持“學術興院”的科研工作方針,築巢引鳳,廣納人才,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學院的科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自1995年以來,學院教師承擔的各項科研課題和科研立項近70項,其中包括:國家社科基金4項,省社科基金項目、省教育廳研究項目及其他省級項目55項,其他項目6項。目前,學院在研省部級以上課題15項,科研資助資金100餘萬元,科研成果中有10多項獲得省部級優秀成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截止2006年12月底,人文傳播學院教師共出版著作教材100餘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1000多篇,其中多項成果在國内外引起廣泛關注,

學院先後成立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黎族研究中心、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方言研究所、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傳播學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形成了以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詩學為研究重點的特色項目。

同時,學院十分重視對外學術交流,每年不定期邀請國内外知名專家來院講學,同時也曾派出多名教授到日本、美國、德國、波蘭、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和從事研究工作,并與美國夏威夷大學等院校保持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系。

學院一貫重視開放辦學,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聘請了10餘位全國知名學者和知名人士為兼職教授,如陳忠實、韓少功、趙一凡、嚴紹璗、洪子誠、邱紫華等。

學院定于每年10月開展“金秋十月”系列學術講座,至今已開展12屆。該活動活躍了學術氛圍,開拓了師生的視野,提高了我院人文學科整體地位,對培養我校學生人文素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自2006年起,為陶治學生的藝術情操,活躍校園氛圍,我院大力推廣詩歌“詩歌月讀”活動,是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詩歌陶冶的重要形式,也是全國高校中首創的大學生藝術自教的創新舉措。同期,我院和海南省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海南天涯國際詩歌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方面,李鴻然教授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是一部有相當學術價值的著作,是作者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積二十餘年功力的碩果,也是迄今為止論述作家作品較多又挑選比較嚴格、涵蓋年代最長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方面的巨著。”(張炯雲)。2005年,該書獲國家民委和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國家級文學獎),2006年又獲首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孫紹先教授被評論界稱之為“中國女性文學批評開創者之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著書立說至今,已出版撰寫、主編的學術專著十幾部,在國内多家權威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在學界産生了相當影響。在詩歌創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王小妮繼獲得由中國詩歌界最具有影響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頒發的“中國2002年度詩歌獎”、曾獲美國安高詩歌獎後,于2003年榮獲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多多教授繼1986年獲北京大學文化節詩歌獎、1988年獲首屆今天詩歌獎、2000年獲首屆安高詩歌獎後于2005年獲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

學院在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近年的校級科研成果評獎中成果頗豐。2005年度,在“吳乾齊、吳潘彩金科研獎”評選中,我院李鴻然教授《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著作)和辛世彪《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專著)獲成果一等獎,該一等獎僅評選三項。熊開發《天人關系論》(專著)和張江南《審美:從教化到交流》(專著)獲二等獎,該二等獎僅評選五項。2006年度,劉複生《曆史的浮橋——世紀之交“主旋律”小說研究》(專著)獲“吳乾齊、吳潘彩金科研獎”一等獎,該一等獎僅設一項,楊國良《胡适的精神之旅》(專著)、闫廣林《曆史與形式:西方學術語境中喜劇、幽默和玩笑》(專著)獲二等獎,二等獎共評選六項。

2004年,文藝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耿占春教授與學術梯隊成員焦勇勤副教授、楊國良副教授申報的 “文本研究與社會學批評”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批準。

2005年,熊開發教授主持的《中國古代文學史》被海南省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共同的理想追求

是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把一批曾訪問、進修于世界名校的學者們,就讀于國内名牌大學的博士,處于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文學科領域的拔尖人才像磁鐵般的彙聚到了一起:在高等教育第一線工作四十四年,曾獲香港柏甯頓(中國)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等諸多獎項的老一代學人李鴻然教授;旅居荷蘭,曾多次參加世界各大詩歌節,到英國、美國、德國、意大利、瑞典等10多個國家的大學舉辦過講座和朗誦的朦胧詩派代表詩人多多;曾獲美國安高詩歌獎的著名女詩人王小妮;1992年應邀赴德國柏林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工作講學的孫紹先,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研究員耿占春;1995—1996留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複旦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楊國良;畢業于南京大學,在戲劇理論,幽默理論,文化研究上頗有建樹的闫廣林博士;200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當代文學方向的劉複生博士;複旦大學文藝學專業美學博士,浙江大學博士後的張江南;山東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焦勇勤;著名詩評家徐敬亞;2003年11月畢業于英國考文垂大學傳播、文化與媒體學院的畢研韬……

努力建設好人文學科是人文傳播學院教師們共同的學術追求。他們意識到,個人的發展離不開學院的發展,為此,他們把“積極向上、愛校榮校、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自己的血脈裡,踐行到了教學科研的各項實際行動中。

人文傳播學院領導班子在凝聚人心、增強團隊戰鬥力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院長孫紹先教授說,“院領導班子應該經常組織教師就課程建設、學科發展、青年教師的成長等問題一起探讨交流,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建一流的學科”等理念紮紮實實地落實到具體的業務工作中,為凝聚人心,形成團隊合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同時,學院克服資金不足的困難,對相關學科提供出版基金,自籌經費用于各專業的基礎設施和圖書資料建設,都較大地推動了學院的專業和學科建設。學院不斷加大力度,通過支持教師外出進修、鼓勵教師參加學術會議、增加科研資金投入等措施扶持學院科學研究的全面開展。

良好的學術傳承

中文系老一輩的李鴻然教授,充分體現了學者風範和發揮了表率作用,為人文傳播學院教師們樹立起了一個光輝榜樣。

在高等教育第一線工作四十四年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獻給教育事業,而今已經六十七歲高齡的李鴻然老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裡”,仍活躍在學術界内。。1997年他還獲得了香港柏甯頓(中國)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這是一個在國家教委港澳台辦公室直接指導并參加組織與聘請評審委員會的全國性獎項,意在獎勵“對中國教育事業有超卓貢獻的教育工作者”,李鴻然教授是當時海南省所屬高校唯一獲此獎項的教師。

他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首任秘書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後職已連任兩屆,曆時八年,在廣大同行中有很高的聲望。他1986年主編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稿》,被稱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代表性著作;新近出版的獨著《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120萬字,廣受學術界關注。如今,他正在編寫又一部少數民族文化史論。李教授以其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影響到一大批後來的學者,以及剛博士畢業參加工作的教師,一代代的傳、幫、帶,使人文傳播學院潛心學術的優良傳統得到發揚,廣大教師們不斷積累,積極創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好成績。

融洽的學術氛圍

在人文傳播學院,教師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各自有自己獨立的發展空間,又互相促進、相互扶植,形成了百家争鳴、百花齊放的良性學術氛圍,學者們在競争中協作,又在協作中競争,因而能共同成長。在荷蘭學習、工作長達十五年之久的特聘教授多多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他說,近親繁殖極大地限制了學術的發展,也是中國高校發展的一大弊端。我院卻沒有這種家長制作風,這正是他當時在這一學科穩定下來的原因。這裡打破了阻礙學術進步的壁壘和門戶之見,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獲得獨立的發展空間;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們能以海納百川的心胸接納他人的學術所長,為此也更能促進自身的發展。劉複生老師是學院年富力強的青年學者的代表,是發表論文和出版著作較多的年輕學者之一,他說,學院有極濃的人文關懷,學術自由的氣氛濃郁,自己在投身于這份事業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人生的快樂。

一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表示,他們從其他教師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作為新教師,常常會在教學方面碰到很多問題,教授們從教案的準備,到如何把握教學重點,如何提高教學效果,都給予了悉心的指導。同時,學院的老教師們也為年輕人提供了發表個人見解的平台,對于年輕人提出的意見和看法,從不因為他們還很幼稚還不成熟就不予重視。這種融洽的學術氛圍給了每一位教師一塊栖息的土壤,使大家在這個集體中能心情愉快地開展工作。

嚴謹的治學态度

用耿占春教授的話來說,這麼多成果的取得,是許多人、許多年腳踏實地、嚴謹治學的結果。正因為把人文傳播學院當成了自己畢生鐘情的事業,大家才會傾盡全力在該學科領域裡默默地耕耘。他們不僅在教學、科研上嚴于律己,對學生要求也十分嚴格,在本職工作中充分體現了全系教師把傾心于黨的教育事業,培養一流的人才,維護團隊的榮譽,争創一流的科研佳績當作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天職。

在科研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的孫紹先教授,對待教學工作同樣是一絲不苟,為了培養年輕教師,他曾連續數十個學時始終像學生一樣坐在年輕教師的課堂上聽課,随時觀察學生的反應,聽取學生的意見,與年輕教師探讨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易于被學生接受。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常結合教學内容,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參考資料。在研究生教學方面,他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從學生的選題,到資料收集,到聯系實習基地、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沒半點馬虎。

畢研韬副教授将他在國外學到的先進辦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帶回國内,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為我校本科教學改革提供了許多頗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目前,人文傳播學院的教師們正秉承“海納百川,大道緻遠”的校訓,奮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上,為培養更多出類拔萃的人才、創造出更輝煌的業績而辛勤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