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下午,在人文傳播學院會議室舉行了一場别開生面的學術講座:由著名作家韓少功主持,與法國著名漢學家Annie Curien展開了一場關于法國文學和中國文學的對話。
首先,Annie Curien女士介紹了她主持的一個名為“兩儀文舍”的中法文學交流活動。“兩儀”是指圍繞兩極,即在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和兩種文學——中國文學和法國文學之間的遊移往複。作家個人并不代表其本族的文化,而是該文化的承載體,同時又攜帶了他們接觸到的其他文化的成分。“兩儀”亦指參與活動的作家和譯者兩個群體。“文舍”之名則着意突出正在進行的寫作、思考和對話的過程,即作品如何在創作中、讨論中、互動聯系中逐漸成型。兩儀文舍的法文縮寫——ALIBI,究其拉丁詞源,還有“别處、他處”之意。兩儀文舍不僅為文學交流、辯論提供了契機,作為“别處”,它同時又恰恰處于寫作、翻譯和讨論的中心,促使我們轉換思維方式,引導我們往返于各種不同的作品、語言和文化之間。從兩儀文舍的命名中,我們不難看出組織者所具有的寬廣的文化視野,以及緻力于為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提供對話環境的良好願望。為了使交流更富成效、更具深度,兩儀文舍的文舍對談部分采用了一種全新的運作方式:以同一命題分别向一位華語作家和一位法語作家約稿。兩篇文稿寫成之後,均付諸翻譯。兩位作家在閱讀對方作品的譯文之後,展開對話,會間每位作家先對自己賦予初始命題的含義作出闡釋,随後就對方作品進行提問和評論。譯者以及與會聽衆中的各方學者,諸如比較文學、語言學、造型藝術的專家等等,均可發表見解,最後以兩位作家對命題再次交換看法作為總結,以期從中反映出作家個人對各種觀點的真知灼見;而兩位作家之間的讨論及随後與譯者的探讨,也将把個人的觀點呈現在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大背景中。文舍已經以名字、引文、幸存、顔色、死亡、街區、孩子、文物、土地、迷宮為題展開創作和讨論,從對主題的選擇也可窺見組織者的整體觀念:組織者希望通過累積曆次會議的各項專題,勾勒出中法當代文學各自整體的畫面。
之後Annie Curien女士介紹了四部法國新近的小說:《Lost Country》、《Iron Landscape》、《Russia Lover》、《The Disappearance》,這些小說的特點是對個人的認同危機的思考,通過視覺經驗,重複的體驗,人在個性時代的痛苦。
韓少功先生對照法國當代小說談了中國當下的文學,經曆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對自我的過分關注,現在的作家開始反思,這是個懷疑的時代,文學的使命也需要新的思考。他還簡要談了談法國文學在中國的影響。
最後,Annie Curien女士和韓少功先生都對中法文學的進一步交流表示了極大期望。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