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電視專題片《跨越》解說詞
南海潮湧(第一集)
海南,南中國海上頑強崛起的一塊鬥笠型紅土地,共和國版圖上一座與台灣面積相差不多的全國唯一的熱帶海島。
海南,位于中國最南端,隔瓊州海峽與大陸雷州半島遙遙相望,素有“天涯海角”之稱。這裡曾經生存過大熊貓等中國特有而珍稀的動物,兩萬年前人類就在落筆洞留下了生存的痕迹,開始了遙遠而漫長的文化積澱。
在這塊3.4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上,如今生活着800多萬勤勞勇敢的海南人民。他們當中,有全國獨有的黎族群落,還有漢族、苗族、回族等53個民族。各族人民休戚與共,一同繁衍生息。
藍天碧海,椰樹白沙,雨林奇峰,長年不變的滿眼綠色,四季宜人的溫暖氣候,使她擁有天然大氧吧、生态大花園、陽光島、健康島、長壽島的美名,使她猶如一顆鑲嵌在浩瀚南海上的璀璨明珠,美麗而神奇,浪漫而純淨。
然而,在可記載的幽遠曆史上,人們一提起海南島,幾乎就是蠻荒、落後、貧窮、流放的代名詞,千百年的封閉與孤懸海外,使海南不僅隔絕于世界潮流,也遠遠落伍于中國大陸文明。
千百年來,打破大海的阻隔,開發海南,建設富裕的寶島,是居住在海南島上世世代代人們的美好憧憬。近代以來,不少有識之士,提出許多開發海南島的真知灼見。然而一百年過去了,開發海南卻隻是朝野的夢想,海南島依然是貧窮落後的海島。
壯麗但又蒼涼的海南島,讓人驚奇,讓人感傷,讓人詠歎,讓人沉思。
公元1978年12月8日,這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又一重大曆史時刻。
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為标志,中國這條曆史大船開始了艱難轉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果斷決策,要從“以階級鬥争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并十分鮮明地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标。中華民族終于從正面拉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曆史大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如春風化雨滋潤着焦渴已久的神州大地,改革開放的大潮開始拍打這渴望崛起的東方大國,海南島也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從一個昔日落後封閉的海島,逐漸被推上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
1980年6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海南島問題座談會,決定對海南放寬政策,在經濟活動中給海南更多一些自主權。
1983年春天,中央作出開放海南島的決策,對海南島實行對外開放特殊政策。
1984年2月,更令海南人民振奮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一次座談會上,開始把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目光投向了海南島。在這次座談會上,他第一次提出開發海南島的重要戰略思想:“我們還要開發海南島,如果能把海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那就是很大勝利。”一個開放開發海南島的偉大戰略構想開始在總設計師的胸中逐漸成熟。
1986年8月,中央決定,賦予海南行政區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海南島的開放開發的腳步,朝着實施鄧小平的偉大戰略構想加速前進。
1987年,鄧小平同志開放開發海南島的偉大戰略設想,發展成創辦海南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6月12日,小平同志在會見前南斯拉夫客人時,第一次向外界宣布了創辦海南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
“我們正在搞一個更大的特區,這就是海南島經濟特區。”
“海南島和台灣的面積差不多,那裡有許多資源,有富鐵礦,有石油天然氣,還有橡膠和别的熱帶亞熱帶作物。”
“海南島好好發展起來,是很了不起的。”這是震撼國内外的戰略決策,一個全國最大、世界少見的經濟特區,即将在南中國崛起。
1988年4月13日,這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就在這一天的上午,在北京召開的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人民代表們表決通過了《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
這是世世代代海南人都要永遠銘記的日子,這兩個具有曆史意義的文件在向世人宣告:
中國第三十一個行政省誕生了!
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問世了!
幾代人的夢想啊,幾百萬人的夙願啊,終于伴随着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變成了現實。1988年4月26日,首任省委書記許士傑、省長梁湘在海南省人民政府大門前揭下了紅綢。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事業中的重大事件,也是海南有史以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從此,海南曆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許士傑身負重任,躊躇滿志,激動不已,奮筆寫下了“豪情華發逾當年,又種神州實驗田”的詩句,後來,在他即将辭世的時候,他還寫下了“海南不會忘記”六個大字。
采訪:姚文緒(時任海南建省籌備組成員)
關于海南建省很有利于改革開放,也有利于生産的發展和建設,有利于統一的領導,無論對我們的國家,或者對海南島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有深遠意義的。
這是海南建省前夕的海口市,當時市區建成面積不足2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31萬,城市功能殘缺不全,基礎設施極為落後,全市的道路沒有一盞紅綠燈,得勝沙路的五層樓,長期是海口市的标志性建築,停電停水是家常便飯。這,就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時的基礎。
人們不禁要問:小平同志為什麼要在如此落後的海南建立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這個島嶼型經濟特區的創辦有什麼重大意義?
其實,鄧小平同志兩次關于海南島開放開發的談話,就已經深刻闡述了這個問題,那就是:開辟一個更大的改革開放試驗區,推進中國改革開放曆史進程,向世界昭示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和魄力,彰顯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消息如春風般吹遍大江南北,長城内外。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闖海人,帶着夢想和激情,義無反顧地沖破舊的人事制度的束縛,如潮水般地湧向海南,一時出現了“十萬人才過海峽”的壯觀景象。
這應該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一次人才大潮奇觀!海口市大大小小的招待所裡,擠滿了滿懷抱負理想的闖海人。
是什麼吸引了他們?他們被什麼所牽引?是體制,是政策?是理想,是機會?抑或是命運?
采訪:潘石屹(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海南島剛剛建了省,成了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吸引了那個年代非常有理想、有熱情的一批人過來,我也是“十萬人”中的一員嘛,對海南的促進還是非常大的,觀念上的沖擊,來各種各樣的人才,還是很有作用的。
這是闖海人聚會集結之地——三角池。它位于海口市海秀路與博愛路、海府路三條路交叉地帶。在三角池東湖邊南側的一段斑駁的牆壁上,貼滿各種自薦書、商品轉讓、招聘信息等,每天人頭攢動,即使到了深更半夜,這裡依然熱鬧非凡。
當時的海南,再沒有比“三角池”更響亮的地名了,日本的《朝日新聞》曾有報道稱:“在中國海南島海口市的一個叫三角池的地方,形成了知識分子自由流動的集聚地,全國各地來的人在那裡可以得到人才交流的各種信息。”
人們至今還記得,全國縣以上的單位幾乎都在海南設了辦事處,全國各大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也都在海南成立了分支機構,從中央到地方各行各業的國有企業更是競相在海南成立公司,民營企業從全國各地蜂擁而至,不計其數,外資企業,特别是港澳台企業也屢創曆史新高!即便是現在,人們在各省區市依然會碰到曾在海南創業的人,一起回憶在海南的難忘歲月!
大開放迎來了大開發,大開發推動了大發展。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前五年累計完成的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已超過建省前38年的總和。到1993年,人均GDP第一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創造了海南開發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
當然,海南的發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海南的“洋浦模式”曾曆經曲折艱難,海南也曾一度被認為是“金融高風險區”,海南的房地産過度開發曾釀成慘痛的“泡沫”,海南曾為發展戰略的定位一度迷茫和徘徊,尤其是1994年後,一路高歌猛進的海南經濟,曾陷入發展的谷底……
值得欣慰的是,大特區人并沒有在艱難和波折面前退卻,硬是憑着一股子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特區意識和特區精神,在反思中前進,在調整中發展。
經過幾年的努力,海南逐步走出房地産泡沫帶來的陰影,摘掉了金融高風險區的帽子,“一省兩地”的産業發展戰略成為全省人民的共識,初步形成“環境、産業、體制”三大特色。
近幾年随着“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的實施,海南經濟從恢複性增長轉變為加速增長,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長分别為11.6%和24.1%,2007年,分别達到1229.6億元和152.42億元,實現了經濟發展的飛躍。
這裡是美麗的東海岸。從海口經文昌、瓊海、萬甯、陵水至三亞,延綿500多公裡的海岸線構成了海南旅遊的黃金海岸,每年都有上千萬的過境遊客來這裡觀光度假,創造着近200億元的經濟效益。
這裡是著名的西部工業走廊。以粵海鐵路通道的海口站為起點,經澄邁、臨高、洋浦、昌江到東方,在長達400公裡的西海岸上展示着海南現代新型工業的景象,這裡有海口港口經濟區、老城工業開發區、洋浦經濟開發區和東方化工城,每年為海南經濟貢獻着近600億元的産值,成為海南經濟的支柱。
這些像花園一樣的地方,其實是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的生産區,海南以自己獨有的氣候優勢和區位優勢,開創了瓊台農業合作,吸引着南繁育種和其他現代農業的進入。現在,海南已被公認為全國冬季瓜菜基地和現代農業的新開發區。
這裡是由著名的五指山、尖峰嶺和黎母山所構成的海南綠肺,它涵養着南渡江、萬泉河和昌化江三大水系,成為海南健康島的支撐體系和保障體系。現在,旨在保護海南綠肺的生态建設工程已成為全省人民共同的心聲。
經曆了20個春秋,海南由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海島變成了倍受世人矚目的經濟特區,從封閉落後走向了初步繁榮。
海南20年的巨變證明,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決策是正确的,是極富曆史眼光的。
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就沒有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偉大決策;沒有中央關于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偉大決策,就沒有海南今日的輝煌。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海南經驗已經充分顯示出它的寶貴價值,海南的綜合改革實踐,對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有益的啟示。海南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以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經濟特區,在今後全國改革開放的大格局中,依然是一個超前試驗場。
在黨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海南正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經濟結構和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突出經濟特區的“特”字,努力實現海南又好又快地發展。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海南的未來将會更令世人矚目!
總顧問:周文彰
總策劃:張松林
總監制:丁晖
監制:孔德明
總撰稿:曹錫仁
總編導:邵波 邢福武
撰稿:魯兵 焦勇勤(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 闫廣林(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
王愉人 曉劍 文聘元 劉雯
編導:林洪 孫鳳華
協調:張學泮
文學統籌:曉劍 李星良
作曲:段亞坤
制片: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