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保護一個地區的方言,也是保護一種文化。10月11日,國家語委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并确定江蘇省為全國首個試點省份。專家表示,通過語言信息處理和網絡數據庫的建設,使一個地方的方言得以永久保留下來,讓後人繼續使用,是一項利在千秋的大事,海南預計将于明年進行此項工作——
10月11日,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在江蘇省蘇州市啟動。産生于海南地區的海南方言,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面臨着什麼樣的生存環境?“中國語言資源數據庫”建設,對于保護海南方言有着什麼樣的意義?就記者提出的這些問題,方言專家逐一進行了解答。
海南是公認語言複雜地區
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建設,是在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下進行的。該項工程專家組成員、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著名語言學家潘悟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建設語言資源數據庫,有助于客觀了解我國語言國情。海南是公認語言複雜地區,海南的黎語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海南的軍話也極具地方特色,在海南進行方言調查意義重大。”
潘教授還透露,在江蘇、上海、遼甯、廣東四個試點省市完成試點調查後,将在全國範圍内展開對方言資源的搜集、整理工作。
方言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是全民語言的分支。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教授,海南方言研究所所長辛世彪說:“海南方言屬于地域文化現象之一,它不僅有閩南系的海南話,粵語系的儋州話、邁話和疍家話,還有客家話、軍話、臨高話、黎話等。”
方言缺失 後繼乏人
海南是一個四面環海的移民島,各地移民所帶來的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交融、碰撞。在多元文化中,海南方言則成為了一種特殊的語言文化變體。
在海南,大多數人所講的“海南話”屬于漢藏語系中的閩南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瓊海、萬甯、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的大部分地區和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
然而,就是這種原本在海島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如今卻面臨着重重危機。海口本地的符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兒子從上幼兒園時就開始用普通話和家長、同學交流,現在的思維方式已經是普通話模式了,雖然小孩子偶爾可以聽懂大人講的海南話,但用海南話交流是遠遠不夠的。
辛世彪教授在進行田野調查中發現,不隻海南話面臨着這樣的境遇,其它海南方言遭受着同樣的命運。“這種現象非常普遍,随着人口流動的加劇,電視、廣播媒體的普及,海南方言已經越來越難保持它原有的模樣了。”
而在海南方言學術研究領域,辛教授同樣表達了他的憂慮:“在海南方言研究中,前輩學者作出了傑出貢獻。然而,這些研究隻是海南方言資源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資源還未挖掘。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後繼研究人員缺少,研究經費缺乏。”
數據庫建設的關鍵環節
建設中國語言資源數據庫,對于傳承優秀文化、促進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
潘悟雲教授在“中國語言資源數據庫”建設中,負責調查軟件的設計、開發工作。潘教授向記者講述了語言數據庫建設的幾個關鍵環節,“首先,對于發音人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我們通常尋找那些年齡在70歲左右的當地男性,上溯三代都沒有在外地常住過。對于文化和學曆,也有一定的要求,絕不是随随便便找個當地人就行的。其次,在錄音過程中,也需要專業測錄人員操作,使用專業的錄音設備進行錄音,專家還應根據電腦記錄下來的波形,立即給所錄語音标注國際音标。”
錄音對于軟件和硬件的要求都極為嚴格,發音人的情緒,錄音人的操作水平都有可能影響錄音的質量。辛世彪教授告訴記者,發音人每次錄音時間并不長,但通常需要錄上一個星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