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戴教授講課不僅僅是享受,更是一場思緒的盛宴。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個中滋味需要細細回味。運用簡單的例子往往道出電影真實的發展曆程,不免使我們連連慨歎,恍如夢醒。
課程的主題是後冷戰時代的電影書寫,按照戴教授的觀點來看,我們處在後冷戰時代,電影已經同政治、經濟緊密相連,它已經不單單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由此展開前史,二戰、冷戰、冷戰思維,戴教授通過一系列曆史事件串起我們對曆史的記憶。之後更是觀點鮮明的指出,我們雖然處在一個和平發展的後冷戰時期,但是冷戰思維仍在持續。諸如《迷牆》、《不為人所知的真相》、《紅》、《白》、《藍》、《阿甘正傳》以及《竊聽者》等影片,都反映出後冷戰時期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和後冷戰時期意識形态的特征。
接下來依然延續後冷戰的大時代背景,目光轉向中國電影市場,評述古裝華語大片的發展态勢。以網絡上的一篇文章《千裡之行,始于武俠》切題,先将中國的準類型片神怪武俠片與美國西部片作以比較,系統闡釋了中國武俠片的輪回過程,這其中包含了市場的因素。再以國内三拍刺秦的故事為題,指出華語電影的轉變,導演們放棄了批判責任,從歌頌孤膽英雄轉向對權力意志的膜拜。最後,切中要害,點明新自由主義邏輯則是強權和暴力的極緻,資本運作成為了電影大片的行動指南,無限的灰色之感。
将電影置身于宏大的的時代背景中來書寫,看待各中現象,變奏形态,更加顯得犀利透徹。戴教授的課程仍在繼續,期待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