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的平安夜,對許多海大學子而言,注定是難忘的,這夜,被譽為北大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的戴錦華教授來到了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在這裡她将繼續她那深入而優美的表達,為同學們打開心門,帶來關于後冷戰時期電影書寫的新思考。很早聽聞關于戴錦華教授的傳奇,加之北大同學的推崇,仰慕之心早已溢于言表,當得知她将來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做4場關于後冷戰時期文化書寫的講座時,難掩激動的我早早來到會場,恭敬的坐在前排,唯恐聽漏了半句。
打開心門向藍天
從柏林牆的倒塌,東西德國乃至整個整個歐洲的彌合入手,讨論後冷戰時代世界權力格局的激變如何再度托舉出新的“歐洲故事”。戴錦華老師藉若幹電影、小說、戲劇及流行文化文本,讨論此間的文化書寫如何再度介入并影響了新的“世界地圖”的圖繪,聯系中國的文化文本讨論其間的文化想像與權力印痕。甚至不以知識多寡區割,知識分子這個角色承擔的也絕不是虛名,他們是一個社會的另類視角,更是不同聲音的發出者,戴老師對于知識分子角色功能的觀點無疑再次使我打開心門,讓我充滿感動與敬意的重新審視那些曾被遺忘的自由的批判。
千裡之行,始于武俠
對于中國古裝武俠大片,戴老師的思考同樣清晰而敏銳,從中國神怪武俠片肇端所具有的後現代性到當下國産古裝武俠大片的資本運作,侃侃而談中是應接不暇的例證和獨到敏銳的視角,透過《英雄》一類商業武俠大片的開幕細節來洞悉對于好萊塢市場的分羹,通過系列作品理解社會文化環境的激變,一串串優雅精準的排比,總能讓晦澀的學術内容綻放靈動的光華。
講座始終保持着對中國現實社會的高度關注,常常會以電影、文學等藝術形式為觸點,激發大家對于社會生活林林總總的感觀,同樣因此感受到戴老師對當代中國的大衆文化研究顯現出的難以多得的睿智。也正是因為這份對社會的關注,電影與資本的聯系始終沒有脫離講座關注的視野,無論以實例佐證來透析赢家通吃的強權邏輯還是揭示噱頭背後的奇觀文化,戴老師讓我們終于真真正正的體悟到“電影從沒脫離過政治文化經濟語境”的真義。
諜影重重
圍繞間諜片的第三場講座讓我們第一次關注到電影背後那些對社會裂隙想象性和解的訴求。作為一名愛影的學生,感佩戴錦華老師的專業之餘,也看到了影人之路的艱辛。
間諜片之于冷戰和後冷戰語境的意義不言而喻,“無主的空間”使它負載了太多政治、社會的無意識乃至生命的體驗,而對無主權力的争奪所引發的全球性諜戰,不期然的成為間諜片的靈感和現實來源。在全球化的巨大流動和離散中,身份模糊所帶來的對生存土地的忠誠和對與生俱來的民族的歸屬之間的不和諧,也是進入後冷戰時期間諜片再度成為全球熱點的重要原因。以李安《色戒》為例,戴老師為我們解讀了間諜片的隐喻。“沒有不幹政治的藝術,也沒有隻幹正政治的藝術,藝術當然首先是藝術,但是藝術始終永遠是它時代的鏡子,或者是潛意識的儲藏體。”戴錦華老師的結語獲得現場同學由衷熱烈的掌聲。
初讀“第六代”
逆推式的斷代與命名,作為一個有趣的文化現實,給一群年齡迥異風格多樣而又不似前輩的導演們貼上了影壇第六代的标簽。不似影壇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那樣有着某種相對明确的創作群體、美學旗幟與作品序列,在其問世之初、甚至問世之前,已成為被不同的文化渴求與文化匮乏所預期、所界說勾勒。
在這次關于為諸多命名、諸多話語、諸多文化與意識形态欲望所遮蔽的影壇第六代導演的講座上,戴錦華老師将更多的關注引向了賈樟柯和他的《三峽好人》。匮乏帶給第六代的是隻關注大城市的局限和年逾不惑時依舊阻塞的青春,《小武》、《站台》寫完了賈樟柯自己,《三峽好人》才是賈樟柯緩慢上升後達到自我成熟的見證,未喪失國際聲譽的情況下,他完成了向體制内轉折,“尋找”的母題、民族的寓言,《三峽好人》對于我們的重要性不再于電影節榮譽,在于補足了所謂“大片”外類型的匮乏。當提到中國新生代導演“熟技術卻不知人”的現實時,作為學習影視的我深感震撼,既是對中國電影現狀的唏噓,更是反觀自我後的汗顔。當電影的邏輯與全球化時代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邏輯高度吻合之時,“電影成了資本的獨舞,想象力也就難免要枯竭了”,電影仍在,藝術卻不在了。
對于戴錦華老師講座最直接的觀感便是應接不暇的快節奏,伶俐的談吐、活躍的思維、串串術語以及那俯拾即是脫口而出的對經典的引述,總能讓在場的我迷陷其中。也許是為了解後冷戰時期的電影書寫,或為一睹名師風采,也許是打開心門向往自由的追求,抑或都有。作為人文傳播學院影視專業小學期特邀教授,戴錦華老師在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的四場講座場場爆滿。
人文傳播學院06級戲劇影視文學2班劉禹20060544080
200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