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學院新聞 正文
    19 2009.10
著名導演馬小鋼來我院講演
日期:2009.10.19 點擊:

金秋十月,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的傳統學術講座又開始了,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著名的紀錄片導演——馬小鋼,馬小鋼導演現任海南廣播電視台外宣部主任、中國紀錄片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今天他應邀來我校與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們進行了一次精彩講演。

馬導以質樸而生動的語言從關于選擇、關于紀實以及一些影視基本功問題上加以切入與我們交流了他從事影視多年來的一些心得體會,真切而實際。會場的老師和同學們都被他質樸而生動的語言深深地吸引着,聽衆們時而安靜的聽着他訴說着他的故事;時而被他繪聲繪色的語言和動作所吸引而咯咯的發笑:會場氣氛和諧融洽。雖是短短的一個多小時的講座但他卻帶給了我很大的觸動。讓我更好的認識了他和更好的了解了我們這個行業。

一個影視工作者的堅持與執着

馬導言語中透露的質樸與真切從一開始就深深的吸引着我,我知道這是一個執着的智者的言語。他和我們談“選擇”、談“堅持”,在他那“選擇”首先是一種态度,而後才是一種藝術。選擇了這行就要堅持下去,正如他一開始就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幹影視這行要吃得下苦、彎的下腰、耐得住寂寞”,“選擇了這行就要把它看成是生命的一種狀态”。數年來的拍攝經驗告訴了他做記錄片就要“咬住了就不要撒手,要沉得住氣,不要關機,因為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堅持是一種态度,這些是他給年輕的影視工作者們的忠告。這些都早已成了他的原則和信仰。數十年來馬導一直孜孜不倦的緻力于紀錄片的創作,在紀錄片界獲獎無數、已是國内紀錄片界少有的權威。過程中不難看出他這一個影視藝術家的偏執與執着,要在這行堅持幾十年不動搖的幹下去并做出些成就不容易。不隻是在影視界,在我看來這是任何一個想要成功并想在某一行業做出些成就的人都應具有的特質。

懂得選擇的智者

選擇在馬導看來不止是一種生命的态度,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在影視這行他是一個智者,因為他懂得如何去選擇,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能更好的抓住觀衆的心理。有人說過“一個片子七分看選題,三分看創作”,先不論他的正确與否,至少不難看出選擇的重要性。在我們尋常看來“選擇”是一個看似具體但實質又很抽象的話題,要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它本是很不容易,這也是我為什麼說馬導是一位智者的原因。他從題材、人物、事件、拍攝方法、拍攝手段和風格的選擇等等這幾方面入手,具體而實際的給我們談了關于“選擇”的話題,我想這都是與馬導數年來豐富的經驗積累分不開的。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是我很欣賞和欽佩他的地方。

他的風格——真實而富有人文情懷

馬導一開始就說“因為它具有挑戰性所以我選擇了紀錄片”。在他看來紀錄片是不可重做的。他認為紀錄片就應該記錄真實的東西,它是不容作假的。當他一給我們講述到一些他看到的一些很不錯的作品時就不由的有些激動,而這些片子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真實、真切而富有情感,或許是因為他已從骨子裡喜歡這種真切感,真實在他那是最基本的底線。真實的同時還要有點意義,要以一種社會責任感去尋找拍攝對象,“紀錄片作品一定要直指人心”他這麼強調,而不是單純的為記錄而去記錄,那将變得毫無價值和意義。這樣的态度在我看來是隻有一個真正富有人文關懷的人才有可能說出來的,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驗證。同時他也是一個務實者,“并不是所有題材都适合所有的人”這點說的很實在現實中确實如此,各方面的原因都會制約我們的選材,然而最好的題材就是拍我們周邊的事。或許正因為這樣的人文情懷造就了他紀錄片的紀實風格,多年來孜孜不倦的實踐也使他的見解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肯定。

用鏡頭寫詩——追求生活之外的藝術感

一聽到詩一般人會認為這個很文學性的東西,怎麼就能和影視這一視聽藝術相結合呢?更何況他拍的還是紀錄片,在他那紀錄片首先就必須真實,雖然如此,但這并不影響馬導在追求生活真實之外去追尋一種藝術感,他懂得用詩意來構築畫面,知道在這兩者間尋求一個好的切合點。我想這不僅需要文學知識的積累和沉澱更需要方法與智慧。馬導建議我們多讀讀詩以及一些好的散文,知識本來就是融會貫通的,多些沉澱會對我們有幫助。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正因為如此一個椰子落地他會不由自主的用“生猛”來加以形容。

現在的我們需要實踐和積累、需要忠告,真的很謝謝他能把他寶貴的經驗與我們分享。這不僅讓我們更好的了解了他,了解了這個行業的精神,他真誠的建議也會讓有意在這行發展的同行們少走些彎路。

(文:07戲影李小麗)

馬小鋼在演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