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多日台風陰雨後的校園灑滿陽光,透出一絲秋高氣爽的味道。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2009年“金秋十月”系列學術講座在這樣的日子裡拉開了帷幕,下午三點多,馬小鋼導演走進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二号教學樓110教室,面對面地跟同學們分享他在紀錄片方面的經驗與看法。
參加這次講座的有人文傳播學院的焦勇勤教授、鞠斐副教授、張軍副教授、張軍軍副教授和晏淩老師、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以及其他對影視感興趣的同學。
“做影視這個行業的大體上有兩類人”,馬小鋼導演開門見山地說,“一類是學院派,就是學出來的;還有一類是海派,真刀實槍幹出來的。我是屬于第二類的。”
這次的講座内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選擇”,詳細的說就是選擇了影視這個行業。首先,選擇是一種态度:藝術水平相當的人之間比的是人格,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堅持去做,把它當做自己的一種生活狀态;其次,選擇是一門藝術:拍攝的開始要選擇題材,我們不能每個人都有條件去拍像《故宮》、《話說長江》等大投資的影片,馬小鋼導演拿自己的作品《潛水十年》來講,拍紀錄片要善于在自己的身邊發現東西,真實地把它拿到鏡頭上來;在拍攝方法上紀錄片講究的是紀實,不要用花樣,也不要用特技,馬小鋼導演舉例談起自己拍攝的有關黎族民俗的紀錄片,進一步說明了紀實的重要性;後期要做的内容,前期和拍攝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這是在影片結構上的選擇,這也并不是要求我們一闆一眼地按腳本拍,但至少應該把開頭和結尾先想好。
第二個方面是“紀實”,就是紀錄片要真實地紀錄影像。一方面,在素材積累的時候,要做到不關機,耐得住,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接下來将會發生什麼,無論這些素材最後能否用到,都要耐心地把它拍下來;另一方面,紀錄也不是簡單的跟拍,它是和選擇相呼應的,拍攝的時候要有一種詩意的眼光,後期制作的時候也要有藝術感官,處理好詩意和現實的關系。馬小鋼導演特别提出,最初拍片子在技術設備上往往是受到限制的,但是拍出來的片子的好壞與拍攝器材并沒有太大關系,如果拍不好用再好的機器也會很蹩腳,同樣地,用DV也能拍出很優秀的片子。
最後一個方面是攝影的基本功。首先是畫面,馬小鋼導演認為影視藝術以看為主,所以要用畫面說話,鏡頭裡的每一個東西都有話語權,但也不必太過循規蹈矩;其次是同期聲和音樂,聲音在影視藝術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再次是文字,在紀錄片中就是解說,不要追求奢華,隻要能把事情講清楚就行;一些電視節目中也會用到主持人,關于對主持人的要求,馬小鋼導演生動地說:“一定要說人話,做人事!”,主持人的言行要和片子适應;最後,講到字幕的重要性,馬小鋼導演說,顯示一個片子的品味是從小方面開始的,需要責任心與耐心,就像手上的一把沙子,手指間的縫隙會讓沙子越漏越少,這個時候就要把手并攏,抓住小細節。
馬小鋼導演的講解詳細易懂,經常會用舉例或比喻來說明,講座現場一直處于輕松的氣氛中。在分享自己拍攝紀錄片經驗的同時,馬小鋼導演也對在校的大學生寄予了未來的希望。
互動環節之後,人文傳播學院的焦勇勤教授對講座的内容進行了總結,下午五點多,馬小鋼導演關于紀錄片的講座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07戲影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