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有言:“通書前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暢雅閑,審定文讀,而以教授為人師者,通人也。抒其義旨,損益其文句,而以上書奏記,或興論立說、結連篇章者,文人鴻儒也”。在聽董乃斌教授課程的短短四天裡,我深深的感受到在董教授身上“通人”的博學、為人師者的儒雅風範和“文人鴻儒”的真知灼見,對我們而言,求學過程中得到如此大師指點,實在是莫大的幸運。
董乃斌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被上海大學聘為終身教授。社會兼職包括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及李商隐研究會會長等,在學術研究中的成就更是讓我們心生敬仰。
董教授此次給我們講授的主要内容是中國文學研究中一直被忽視叙事傳統,他認為叙事與抒情是不可分割的,叙事中總是包含着抒情,而抒情與叙事緊密聯系,以這樣的眼光去重新審視中國文學的發展,才能更好的把握中國文學的特質,甚至是文學的特質。董教授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對叙事傳統的講解:
一、 從抒情傳統講起,從而引發對叙事傳統的思考;
二、 從文學發展曆史的角度勾勒中國文學叙事傳統的基本框架;
三、 從民間叙事和史傳叙事的區别和聯系中看叙事傳統的發展,突出了民間叙事的重要價值;
四、 具體分析各種文學樣式中的叙事因素,包括詩、詞、散文、小說、戲劇等,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解讀中國文學的叙事傳統;
董教授的講課讓我們感覺收獲頗豐,雖然時間短暫,但是董教授教會了我們以一種大的文學史觀去看待中國的文學發展,為我們今後的學習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整個學習過程深刻卻不深奧嚴謹又不失輕松活潑;董教授的博學讓我們敬仰,他的謙虛、溫和更是受到同學的喜愛,他總是說希望借此機會加強與青年學子的交流和溝通,更希望更多的學子在他的影響下投身到學術研究中。我相信,青年一代不會辜負董教授的期待,将以極大的熱情不斷的為學術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在老一輩大師的指導帶領下學術研究會更加具有生命力!
(07對外漢語 盧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