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我國著名學者劉小楓教授為我校師生做了題為“朝鮮戰争與古典史學”的精彩學術講座。 此次學術活動由我校兩大人文教學與研究單位“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和“人文傳播學院”聯合主辦,分别是人文傳播學院“新知堂講壇”揭幕第一講和社科中心社會倫理思想研究所暨外國哲學學科點“南冥講壇”第十九講。此次合作不僅體現了兄弟單位間的情誼,更對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的人文教育起到了實實在在的推動作用。 離講座開始還有近一個半小時,就已有很多來自各個學院的師生提前入場;7:30分講座開始時,4教201教室早已座無虛席,不僅過道和講台前都坐滿了同學,門口也擠滿了聽衆。參加講座的嘉賓還有海大科研處領導以及人文傳播學院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領導和老師們。 講座正式開始後,首先由人文傳播學院閻廣林院長緻“新知堂講壇”揭幕辭。他代表人文傳播學院,對劉小楓教授作為“新知堂講壇”揭幕第一講主講嘉賓表示了熱烈歡迎和誠摯謝意;接下來語重心長的解釋了“新知堂”的深刻意涵及文學院籌辦該講壇的初衷與期待。随後,講座由社科中心青年教師賈冬陽主持,他提請聽衆注意這樣幾個問題:第一、美國曆史學家莫裡斯•艾澤曼曾提醒美國的青年尤其大學生不要遺忘朝鮮戰争,因為在他看來,朝鮮戰争成了美國曆史的一道分水嶺,正是從這時開始,美國才真正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開始表現出幹涉全球事務的意願并逐漸發展出相應的手段。那麼,我們是否同樣可以說,“朝鮮戰争”成了中國曆史尤其晚清以來曆史的一道分水嶺,它重新恢複了中國作為文明大國在國際政治新格局中的應有地位,并重新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氣節與未來?第二、連接“朝鮮戰争”和“古典史學”的“與”字既有“并列”的意思,同時還有“轉入”的意思,劉老師如此設置講題,是否意味着要把“朝鮮戰争”納入“古典史學”的視野重新思考?與之緊密相關的第三個問題即,何謂“古典史學”,它與建立在現代實證主義和曆史主義基礎之上并已入侵到文史哲三大人文學科的“現代史學”有何差别?帶着這些問題,聽衆們進入了劉小楓教授細密編織的朝戰往事和嚴肅思考。 劉小楓教授的講座深刻回答了上述問題。他首先通過描述古希臘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以及古羅馬撒路斯特等偉大的古典史家的寫作特點進而指出何謂古典史學,以及為何現代史學沒能力審視剛剛過去一甲子的朝鮮戰争;随後,劉老師描述了晚清以降中國學人和政治家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和思考,即如何重新擺正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大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并塑造出不同于西方的更優良的文教與政治制度;在劉老師看來,與古希臘的希波戰争和漢武帝驅除蠻夷之戰一樣,朝鮮戰争與不同文明類型和政制模式的沖突直接相關,從古至今,這一沖突貫穿了整個人類曆史。接下來,劉小楓教授就通過重述史實,為聽衆剖析了為何不同文明類型和政治制度之間會發生戰争以及之所以會爆發朝鮮戰争的國際政治背景、現實起因以及它對中國和世界的深刻影響,這一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作為我國人文學界最著名的學者之一,有人曾這樣評述劉小楓教授,一個念文科的人,隻要他的閱讀稍稍深入一點,沒有不遭遇劉小楓的。還有人說,劉小楓教授的工作深深影響了中國人文學界的格局、品質與未來。 劉小楓教授的精彩講座整整持續了三個小時,全場嘉賓和同學們凝神聆聽,無疑獲得了精神上的豐厚收獲。晚上10點30分,在全場熱烈而長久的掌聲中,講座落下帷幕。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