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2011年12月,人文傳播學院“新知堂”系列講座又一次拉開帷幕。14日晚八點,複旦大學博士生導師朱立元教授給我們帶來了一場富有哲思的精彩講座,講座由人文傳播學院闫廣林主持并緻開場詞,我院張江南、汪韶軍、常如瑜等老師以及近200名海大學子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 朱立元教授從“對美學研究對象的認識”這個問題展開,首先梳理出西方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到今天兩千多年以來形成的五種看法:一、美學研究美和美的本質;二、以黑格爾為代表研究藝術和藝術美;三、以18世紀英國經驗派為主,強調審美經驗的美學研究;四、19世紀後期實驗心理學等注重審美心理機制的研究;五、雖在國際上影響不大,但是朱教授認為很有價值的審美關系說,即從主客體的聯系統一方面進行研究。 接着,朱教授以50、60年代經過美學大讨論之後形成的四大學派為例,總結了中國當代美學的發展概況:一、以蔡儀為代表的“美在客觀說”;二、以呂熒、高爾泰為代表的“美在主觀說”;三、以朱光潛為代表的“美在主客觀統一”說;四、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說(即後來的實踐美學說)。并指出他們都存在的兩大缺陷:1、讨論都在外圍,沒有切入内在本質;2、都承認一個既定的前提,即美和美的本質是不言自明的。 最後,朱教授談了自己這些年對于美學學科的反思和想法,并且提出三條非常寶貴而獨特的研究之路:一、從語言學角度切入;二、從翻譯和傳播角度切入;三、從存在論的角度切入。 朱教授深入淺出、思路清晰的演講給同學們以極大的啟發,并引起了熱烈的讨論,同學們踴躍發問,而朱老師則耐心地作出回答,一個半小時的講座氣氛持續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