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學院新聞 正文
    26 2012.09
佛陀悲憫與“士”之精神品格——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三講:《維摩诘所說經》
日期:2012.09.26 點擊:

2012年9月23号晚八點,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五教111教室,盛況如往,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三講按時開講。人文傳播學院教授張江南博士擔任本次主講,解讀印度佛學經典《維摩诘所說經》,《古典與現代》主編楊國良教授主持本場講座。 講座開始前,楊國良教授帶領人文傳播學院09、10級中文系本科生為校内外聽衆練演了一首優美的英文歌曲,場面和諧靜穆。同時本場講座還邀請到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體育部楊式太極拳傳人李秀老師現場展示太極拳法,寓沉穩于輕靈,寓陽剛于陰柔的楊式太極拳博得了現場觀衆熱烈的掌聲。歌曲與太極拳展示營造出的安靜平和氛圍為聽衆聆聽張江南博士的佛學講解做了必要的熱場。 《維摩诘所說經》為印度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之一,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張江南博士以“士”人悲憫品格與大乘佛法基本精神相結合的方式來解讀《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為在座聽衆做了場題為《悲憫:士之品格——讀有感》的演講。張江南博士本治西方文藝理論和西方美學史,在談及自身喜歡上《維摩诘所說經》的緣起時,他把其歸結為一種讀書人的宿命,或者說是基于對中國古時代“士”的文化認同。“士”是對中國古代讀書人、知識人的一種稱謂,孔子有“士志于道”說,中國古代的士人一開始便和“道”是分不開的,“道”體現了士人的用世、經世、救世、濟世的思想。士人普遍具有一種天命與擔當的悲憫情懷,宋人張載的“天地立心說”可以說是對士人角色、職責的最好诠釋。士人的這種承接天地,心存浩然之氣的偉岸人格與慈悲、普度衆生的大乘佛法有着内在的精神契合,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古代讀書人熱衷于談佛論禅和士林佛教興盛的原因。士林佛教影響了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人格結構,與儒道學說三教合一共同構築支撐起了古代士人的文化精神品格。大乘佛學在士人基本修養中的重要地位,即是張江南博士意義上所說的一種讀書人的宿命。雖然在現時代讀書人生存層次等而下之的時代境況下,“士”可以說成為了一種業已消逝的文化風範,然而在張江南博士批判性的看來,在現實文化與教育不能讓其建立起自身認同的情境下,“士”仍是其追慕的一種人格風範,也是其為自身确立的人格認同坐标。也正是基于對“士”的文化認同,張江南博士希望通過對《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中大乘佛法精神的講解通往“士”的精神世界。 在接下來圍繞《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義理的講解中,張江南博士首先對《維摩诘所說經》的版本學和《維摩诘所說經》對中國士文化以及對中國古代繪畫、詩歌等藝術的影響作了細緻的闡發。張江南博士再次指出《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中大乘佛法的大悲憫的氣度和胸襟與宋人張載所言的士之品格和儒家擔當精神非常相契,這在地藏菩薩悲誓宏願中也可以看出。在對“《佛國品》大乘菩薩行”理論基礎的講解中,張江南博士利用課件中的圖片和引注對本深奧難解的“般若性空”、“緣起性空”、“六道輪回”、“中觀”等佛學義理作了細緻入微的闡發。其認為,“大乘菩薩行”中的“中觀論”即為一種超出二元對立,不落入真假空有假名系統而達于中道的一種思維方式,這是理解和把握大乘佛法中世界一切皆空的“般若性空”說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參悟大乘佛法由“般若性空”到普度衆生這一邏輯成立的理論基礎。在講座的尾聲,張江南博士以佛教的象征——一朵綻放的蓮花形象為喻,寄望于現場的同學,要放空小我,學會塑造大我的偉岸人格。 講座最後,楊國良教授說,東方經典系列講座共安排印度佛學經典四講,為了讓聽衆對玄奧的印度佛學經典既能進的去又能出的來,完成一種思想的操練,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四講(10月7号晚八點)将安排人文傳播學院李溢教授主講泰戈爾,後續将有其他幾部佛學經典的開講。此外,楊國良教授通報說,東方經典系列講座還将于9月30号晚中秋之夜在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旅院廣場舉行“《古典與現代》青春記憶詩歌樂舞”中秋晚會。楊國良教授及其教學團隊誠邀校内外賢達共度一個甯靜浪漫純淨的中秋之夜。

楊國良教授主持講座

李秀老師太極拳演示

張江南博士主講中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