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學院新聞 正文
    11 2012.10
“神的求婚者”——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四講《泰戈爾的神——以為例》
日期:2012.10.11 點擊:

2012年10月7号晚八點,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五号教學樓111教室内,筝音清冽,燭光搖曳,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四講溫馨開講。本場講座主講人為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李溢教授,解讀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代表作品《吉檀迦利》,《古典與現代》主編楊國良教授主持本場講座。 泰戈爾是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一位印度詩人,被譽為東方的先知,其充滿宗教韻味和神性的詩篇,博得了包括西方讀者在内的世界性的青睐和贊譽。憑借代表作《吉檀迦利》,泰戈爾征服了當時的歐洲文學界,于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亞洲第一位摘得此獎的作家。《吉檀迦利》是一部充滿深刻宗教和哲學見解的詩篇,是泰戈爾奉獻給神的禮物,詩篇中“神”的意象奇特豐富,有着多重化身,很難去把握。對于如何來理解泰戈爾的“神”,有着多種方法和渠道,曆來也衆說紛纭。楊國良教授對泰戈爾簡短的介紹和提出的相關問題開啟了本場講座的序幕。 講座在藝術學院鄭涵同學一曲清脆悠揚的古筝獨奏《春江花月夜》和人文傳播學院20名女生齊誦《吉檀迦利》第27、47節後正式開講。關掉日光燈,燭光亮起,柔和的燭光下,氣氛肅穆靜雅,李溢教授緩步走上講台,與聽衆進行了一場于燭光之下品讀泰戈爾的精神之旅。 自漢代以來,印度就成為中國人向往的福地,随着大量印度佛學經典的譯介,印度更是被賦予了神秘的地理意象,成為大量僧人的朝拜之地。李溢教授從自身個體性的記憶和經曆說起,認為自身與泰戈爾的相遇也具有着這樣朝聖的意義。李溢教授說,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遭逢到彷徨、苦悶的精神危機,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代人社會性的精神危機,在一種感覺生命失重的情态下,偶爾讀到泰戈爾的詩篇,在與泰戈爾和泰戈爾的神的相遇中,個體的内心才回複平靜,逐漸走出茫然,尋到有意義感的生活。在李溢教授看來,讀書也需要一種因緣,個體的心性氣質決定了你與哪些同氣相求的書籍的相遇和結緣。接下來李溢教授通過幾個文壇掌故的細說,講述了泰戈爾如何與英國畫家羅森斯坦和英國大詩人葉芝的因緣際會而進入當時傲慢的歐洲文學界,其作品最終摘獲諾貝爾文學獎。 在回到《吉檀迦利》詩篇“神”這一意象的解讀中,李溢教授指出,在泰戈爾詩篇中充斥着一種泛神論思想,宇宙萬物都是神,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普遍具有着神性。泰戈爾的偉大之處在于把不可言說的神轉換成各種具象化、可感知的事物放置在讀者身邊,為讀者認識、理解、感受、尋找“神”找到了一扇通向天空的門。在泰戈爾這裡,“神”與猶太教、基督教宗教意義上的神不同,是其為自身建立的一種個體性的宗教和信仰。泰戈爾吸收了古印度的佛學思想,他筆下的神與人有着密切的關系,是人的精神的神聖化,其思想立足于印度教意義上的“梵”,講求“梵我一體”,這比類于中國儒家意義上的“天人合一”觀。李溢教授現場為聽衆動情朗讀了多節《吉檀迦利》中的詩歌,在其看來,有神的心靈才能與神相遇,泰戈爾的詩歌起到了一種讓會心的讀者與神建立起精神性甜美關系的意義。 在李溢教授圍繞《吉檀迦利》部分詩節的悟讀中,也涉及了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二講耿占春教授主講《亡靈書》時對死亡這一議題的探讨。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哲人都思考和言說着死亡,李溢教授結合泰戈爾妻子和子女早逝的悲苦身世經曆,解讀了泰戈爾是如何詩意面向死亡的。《吉檀迦利》是泰戈爾獻給神的詩,在詩歌裡泰戈爾把死亡比喻為一場婚禮,自己則是向神求婚的人,在此以一種穿越死亡的方式使死亡本身變得優雅從容,如果說生命是一條路,那麼死亡是詩意的行走,在行走中自己則也成為了神。最後李溢教授引用作家雨果的話說“世界上最遼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人的心靈!”閱讀泰戈爾的意義就在于認識到人類心靈的豐富多彩。 楊國良教授在講座最後作結道:泰戈爾的豐富,需要用靈魂去傾聽,在今晚柔和燭光的燭照下,透過泰戈爾的文字,希望每一個聽衆的心都能完成一次精神意義上的與泰戈爾偉大心靈的對接,在對接中感受泰戈爾的“神”的豐富性和成長性。此外,楊國良教授還通報了《古典與現代》(第四卷)已經出版上市和下一期講座地點變更的事情。東方經典系列講座從第五講起,講座地點由五教111教室改至二教108教室,時間不變。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五講将邀請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熊開發教授主講印度佛學經典《金剛經》。

(文:熊文軍;圖:海大OK圖片社)

楊國良教授主持講座

鄭涵同學古筝獨奏

201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同學朗誦《吉檀迦利》部分詩節

李溢教授主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