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學院新聞 正文
    17 2012.10
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五講《金剛經》
日期:2012.10.17 點擊:

2012年10月14日晚八點,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二教108教室内座無虛席,掌聲陣陣,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五講順利開講,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熊開發教授擔綱解讀佛學經典《金剛經》,《古典與現代》主編楊國良教授主持本場講座。

“前心後心皆此心,梵音妙音柔軟音”,一曲清淨無染而又憾人心靈的佛教音樂開啟了本場講座的序幕。在清遠空闊的音樂聲中,身着一襲白色太極拳服的楊國良教授帶領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太極拳協會的幾名同學于主講台前與在場聽衆一起閉目靜坐、聆聽梵音、體悟心性。 本場講座以音樂啟,熊開發教授則也以音樂切入講題。所播放的這段佛教音樂為尼泊爾著名佛教音樂唱詠者瓊英•卓瑪音樂集《甯靜心》中的一支曲。熊開發教授說,佛講求緣分,得遇聽到這支曲子也靠的是一種緣分,這支曲子和《金剛經》經文義理内在非常相契。一般來說,音樂與潛伏在内、無法表達的情緒是呼應的,聽音樂會讓人煥然一新,心跟着開闊起來。這裡播放的音樂,追求開悟的信念以慈悲穿透整首曲子,人人皆有佛性,悟者就是佛陀;而《金剛經》也正是一部教人“掃相破執”、“無相無住”,進而明心見性的一部佛學經典。熊開發教授聯系東方經典系列講座前面幾期的内容指出:如果說第三講張江南博士解讀《維摩诘所說經》突出的是人的一種智性,第四講李溢教授主講泰戈爾突出的是人的神性,那麼本講的《金剛經》的解讀則着力突出的是人的佛性。從人人皆有佛性來看,熊開發教授引用主張推行“人生佛教”的太虛法師的話指出,佛法非宗教也非哲學,佛教從根本意義上說是無神論的,佛祖釋迦摩尼本就是一個擁有佛性的人,覺悟者即為佛。 在以下時間圍繞《金剛經》的解讀中,熊開發教授從一、譯、注版本;二、慧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解;三、經文選讀;四、經句摘要;五、禅宗故事幾個方面展開了系統講解。這其中,慧能《金剛經解義》卷首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貫穿了經文中的所有義理,對理解把握《金剛經》則有着通覽的意義,同時對理解《金剛經》與禅宗的關系也有着重要意義。傳說六祖慧能當年聽人誦《金剛經》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心即開悟,前往黃梅東禅寺參禮五祖弘忍,得傳衣缽而創立南宗禅。在慧能的序解中,把《金剛經》定位于“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為了現場聽衆更好的理解此話,熊開發教授圍繞“無念”、“無相”、“無住”等佛學義理展開了細緻闡發,同時也對《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佛學名詞進行了詳盡的講解。熊開發教授細緻入微的析理和擁有的豐富佛學知識,令在場聽衆擊節稱賞,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在整場講座中,熊開發教授或穿插佛學故事與聽衆分享,或在中西間對比析理明辨,使原本玄奧的佛學經義變得更為容易感知。在對“佛性”的講解中,一則小故事讓聽衆把握到了一切衆生皆有覺悟之性,即為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衆生皆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而在圍繞“覺悟”的講解中,熊開發教授則是把佛學中的“悟”和西方現象學建立起闡釋性的聯系,在其看來,“悟”既是覺知、了悟的活動,又是覺知、了悟活動的體現;這與法國現象學美學家杜夫海納提出審美體驗是一種燦爛的感性,是進入審美感受時瞬間發現自己命運的意義的經驗有着内在的契合,它們都是個體感知中一種當場投入、活生生的體驗。熊開發教授宏闊的視野、精細的分析對比令現場聽衆大開眼界。 光陰寸短,不覺兩個小時的講座時間已過。在講座的最後主持人楊國良教授總結道:《金剛經》為無上妙法,一般讀者難窺其堂奧,熊開發教授的傳道、授業、解惑為聽衆走進《金剛經》,發現心中被遮蔽了的靈光和佛性起着重要的引導意義。同時楊國良教授也對東方經典系列講座下一講作了預告,下一講詩人、詩歌評論家耿占春教授将從一個詩人的視角為聽衆繼續解讀埃及《亡靈書》。

(文:熊文軍;圖:袁麗傑)

楊國良教授主持講座

熊開發教授主講中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太極拳協會同學靜坐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