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晚八點,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七講如約開講,本講盛情邀請到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華中學術》主編張三夕教授擔任主講,講解大乘佛學另一部重要經典《楞嚴經》。《古典與現代》主編楊國良教授主持本場講座。 在主持開場中,楊國良教授向聽衆詳細介紹了張三夕教授的學術背景,并圍繞張三夕教授重視學術承傳的特點,重點介紹了張教授在帶碩士生和博士生時所制定的“張門門訓”。張三夕教授學術積澱深厚,學識淵博,曾先後受業于我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和文獻學大師張舜輝先生門下,秉承業師大家風範,重視學術精神的承傳。 “敬業樂群、守時守信、博而能一、厚積多發……”在現場聽衆兩次齊誦中,“張門門訓”見證着薪火相傳的學術承繼傳統,也見證着張三夕教授敬業樂群,誨人不倦的師者風範。在開場中,張三夕教授也表達了對楊國良教授的謝意,感謝人文傳播學院與《古典與現代》的盛情邀請,使得有機會回到原先工作過的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與老朋友叙舊和做學術交流。 本場講座張三夕教授以“定力與空性”為題展開對《楞嚴經》大義的解讀。聯系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三講張江南博士解讀《維摩诘所說經》,第五講熊開發教授解讀《金剛經》,張三夕教授認為對于博大精深的佛學,研讀和理解佛經應具備以下準備性的知識與經驗做基礎:一、對印度的曆史文化、地理、風俗、語言等有一定的了解;二、要了解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能記清釋迦牟尼的多個稱謂和其十大弟子的名字;三、要能對佛家的基本教義和關鍵詞有精到的把握和理解,如《楞嚴經》中所涉及的“六塵”、“六根”、“六入與六出”、“十八界”等;四、要了解佛教的分層與分期;五、本人應有一定的修行經驗,特别是一種“内明”的體驗;六、要明确佛經講解釋義中的風險,講解佛經需要極高的佛學修養和内明實證功夫。 在一段專業性的指導之後,張三夕教授圍繞《楞嚴經》的經名、因緣、曆史地位及其價值展開講解。《楞嚴經》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名釋義豐富。《楞嚴經》的傳入和譯介則有着傳奇的經曆,據載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中印度僧人般剌密帝用極細的白毷(毛)寫出《楞嚴經》,用蠟封妥,割開臂膀,潛藏皮下,傳到中國。傳說經四人之力,由當時宰相房融筆受潤色,得以翻譯面世。《楞嚴經》在佛經中是正法的代表,被譽為佛法的眼睛,經文集中反映了佛法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道出了佛法的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等諸問題,世人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之說。 在接下來圍繞《楞嚴經》大義的解說中,張三夕教授首先指出《楞嚴經》的宗旨大綱和核心命題是:“信佛者面對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 ‘塵根’,如何離塵脫根,直指人心,修煉堅固的楞嚴大定,從肉身中發現不生不滅的空性。”全經解行并重:前四卷是“解”,是經文的重點和主體部分;後六卷是“行”或“證”(修行或修證)。接着張三夕教授重點圍繞第一二卷的主體内容:“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展開講解,在其看來“七處征心”重點辨析一個心性本體論問題:心在何處?而“十番顯見”則是在辨析一個心物認識論問題:何為見性?如果說“七處征心”是破妄,那麼“十番顯見”則是顯真。在對“十番顯見”的講解中,張三夕教授以機智的佛學比喻使聽衆體悟到顯見即“見性”,我們自性即“空性”中“能見的功能”不依賴眼睛和任何物質條件而獨立存在,是永恒不息的生命之流。如何從肉身中發現不生不滅的空性是《楞嚴經》的核心問題。在張三夕教授看來,“十番顯見”有多方面的現代啟示意義:一、空性向每個個體承諾絕對自由,絕對自由轉為永恒的生命理念。二、領悟空性并不意味着拒絕俗世事務。三、見性不因對象變化而變化,能見就是一種根性。四、人性是空性在生命體中的顯現,人性同時也是空性的遮蔽。五、在感知“空性”中,世俗人生也需要定力、空性的修證。六、通過楞嚴大定的修煉而透徹領悟空性,将空性的領悟轉化為日常的道德自律,值得去思考,也不失為當下中國人喪失道德底線(即喪失定力)的解決方案之一種。七、閱讀《楞嚴經》,要領略語言的精準、美妙,值得涵泳和學習。 講座的最後張三夕教授借用南懷瑾先生《楞嚴大義序》中的一段話祝福現場聽衆:悟得真實智慧解脫的真理,使這個颠倒夢幻似的人生世界,能升華到恬靜安樂的真善美之領域。張三夕教授的博學宏富和充滿激情的精妙講解獲得了全場聽衆起立長時間雷鳴般的掌聲。在互動環節,張三夕教授還熱情的回應解答了聽衆提出的各類問題。
楊國良教授在講座結束主持中,再次感謝了張三夕教授遠道而來參加《古典與現代》的高端研讨會和帶來的精彩演講;同時也對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八講作了預告。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八講同一時間和地點将邀請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社科中心耿開君教授主講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叙事詩《吉爾伽美什》。據透露,耿開君教授将以别具一格的舞台劇形式再現史詩《吉爾伽美什》中的動人故事,值得期待。 (文:熊文軍;圖:OK圖片社)//www.hainanu.edu.cn
張三夕教授主講中
//www.hainanu.edu.cn
楊國良教授主持中
//www.hainanu.edu.cn
講座現場
//www.hainanu.edu.cn
現場互動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