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8日晚八點,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第十講如約開講,本講邀請到複旦大學在讀哲學博士、長于文本細讀的人文傳播學院周潔老師擔任主講,解讀阿拉伯文學經典《一千零一夜》。《古典與現代》主編楊國良教授主持本場講座。 《一千零一夜》為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是一部内容包羅萬象,構思想象奇特,情節奇幻曲折的世界文學經典;是中近東地區廣大阿拉伯人民、波斯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一千零一夜》在結構上大故事套小故事,深受廣大讀者、特别是少年兒童的喜愛,在中國又譯作《天方夜譚》,可謂世界文學百花園中一朵奇葩。楊國良教授簡短的介紹和一段充滿伊斯蘭風情的阿拉伯音樂開啟了本場講座的序幕。 在聽衆熱烈的掌聲中,周潔老師緩步登上講台,以《靈魂的越軌及其診治》為題展開了對《一千零一夜•引子》的文本解讀。周潔老師首先繪聲繪色的複述了《一千零一夜•引子》中的故事,并謙遜的指出相對于《一千零一夜》故事創作時的這麼一個久遠時代,要完成對故事文本這樣一個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之間不僅僅有着時間的障礙,更有着文化和語言的障礙,而自身所能做到的也隻能是依據個體的經驗和感受來切入解讀,所做的解讀更多的是描述而非判斷。接下來周潔老師圍繞《一千零一夜•引子》的結構展開講解,引子共分三個環節:(一)序幕:歌舞升平下的後宮淫亂與國王兄弟流放;(二)高潮:國王兄弟遭遇妙齡女子;(三)尾聲:水牛與毛驢的故事。在周潔老師看來,引子中的故事和故事結構蘊含着多重的問題指向,值得會心的讀者去細心地思考;而要想弄清一個故事的真實意圖及其意義所在,就必須不斷地參照它的結構,弄清它的各個細節與整體安排的關系,借助這個結構了解叙事的關鍵所在。 《一千零一夜•引子》中的一首今天讀來頗具争議性的關于女人的詩歌在文本中起着題眼的作用,周潔老師依托本人深刻的哲學思辨圍繞這首詩展開了細緻的闡發。在周潔老師看來,這首文本高潮叙事中的詩歌顯現着男女關系與欲望的等級結構,從文本闡釋學的角度出發,詩歌在意蘊上也存在着顯隐的二重性。進而,周潔老師指出:在文本細讀中,語言的表現有其二重性,即說出來的與顯示出來的(或是隐喻着的),各有其所指;當然還有背後隐藏着的問題。隐藏着的問題也有可解決的與不可解決的部分。在以上分析鋪墊的基礎上,周潔老師指出圍繞這首詩歌顯隐性的意蘊帶出來了一些列仍然值得我們今天去嚴肅思考的核心命題,如:性純潔的問題,人類的欲望等級結構以及人類文化中的性愛向度問題。周潔老師從文化人類學、倫理學、哲學等多重角度對以上問題作了曆時性的梳理和講解,其認為:欲望是生命本身的構成要素,理解欲望就是解理人自身的秘密所在,因此,分析欲望的結構對理解我們在“地、天、道(神)、人”這個世界中的位置是必不可少的。它關系到我們将選擇何種生活道路,以及生命對我們究竟意味着什麼的問題。而性愛關系則是人的基本關系,人類文化中的性愛向度顯示出不同文化對生命的理解方式,不同的生命方式間可以相互參照。基于以上學理性的分析,周潔老師認為,欲望具有着兩重性,欲望是人類産生、發展、活動的一切動力,但人類一旦完全陷入欲望之中,也就不會聽到高貴的召喚。在引子中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故事由“看”到“聽”的一種轉向,這也是一種從憤怒殺戮到平靜安甯的一種轉向。“聽”這一象征群在文本中有着多重的意蘊所指,“聽”也有着向内向外的不同向度。最後周潔老師作結道:“聽”是人自身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是使人向内聽取靈魂的訴求,向外聆聽天道(神)召喚的隐蔽能力。缺乏聽的意願和能力,人就阻斷他與靈魂的交往,遮蔽了天道(神)的世界,成了失去神佑的孤兒而不自知。 在本講結束時,楊國良教授主持總結說:欲望,是人類發展的内在驅動力,但欲望泛濫成災後帶來的是人類内心的焦慮、靈魂的出軌和生活的麻木與混亂。周潔老師的解讀教給我們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從哲學的維度并上升到政治哲學的高度來閱讀《一千零一夜》,雖然取向很窄,但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以更高的視角來進入《一千零一夜》的引子,讓我們受益匪淺。 東方經典系列講座下一講将把視野轉向到東亞文化圈的鄰國日本,該講将邀請到長期從事中日比較文學、日本文學、比較文藝學研究的暨南大學王琢教授講授《源氏物語》。
(文:熊文軍;圖:袁麗傑)
周潔老師主講中
楊國良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