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
專家簡介:陳舒,國内一線編劇,中國戲劇學院畢業。作品有:《繡春刀》等多部。其編劇的作品《盲人電影院》、《戀愛中的城市》、《房車奇遇》、《極速天使》《蝴蝶公墓》等在口碑與票房上都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她曾經與路陽、張震等多次合作,是中國電影屆的後起之秀。授課課程:影視編輯與制作
授課學時:32學時
授課對象:2013級、2014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學生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講授編劇與後期編輯制作的關系。講授教師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為學生介紹中國電影的發展前途以及影片的創作方法。重點在于如何在新的電影狀态下編寫出合乎市場品味與要求的劇本與創意,對學生進行劇本寫作與創意方面的實際訓練,同時對中國電影創作當今的現狀作出評價,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指導。
賀桂梅
專家簡介:賀桂梅,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89年起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200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迄今。2011-2012年曾在日本神戶大學講學一年。 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代思想和文化。已出版專著《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2003)、《人文學的想象力——當代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問題》(2005)、《曆史與現實之間》(2008)、《“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2010)、《思想中國——批判的當代視野》(2014)、《女性文學與性别政治的變遷》(2014)及文化随筆《西日本時間》(2014)等,并發表專業學術論文90餘篇。曾獲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傑出青年學者等獎項。授課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授課學時:16學時
授課對象:2012級、2014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
課程簡介:20世紀是革命的世紀,而中國革命尤有其豐富與複雜的曆史經驗值得深入探讨。文學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此前的相關研究,往往被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所切分,或在“20世紀中國文學”、“新文學整體觀”等現代性視野中忽略了對革命經驗的讨論。“短20世紀”(1917-1989)與“長19世紀”相對,突出了革命在20世紀的主導地位。借助這一新的史學範疇,可以串聯起五四文學、左聯文學、延安文藝、新中國文學、文革文藝與新時期文學這一近80年代的曆史進程,在中國革命的連續性曆程中重構現代中國文學的曆史視野。
“短20世紀”的文學不同于今天的“純文學”,而是社會實踐與政治實踐的一種最重要方式;作家也不僅僅是寫作者,同時還是有多種身份的社會實踐者,是現代史上形态獨特的參與型知識分子。本課以四位代表性作家為個案,以作家的生平經曆與文學創作為線索,重新探讨文學與革命、作家創作與社會實踐、中國革命的世界性與民族性、曆史的演變與作家的選擇等核心問題。
四個作家個案分别是丁玲、趙樹理、周立波、柳青,各自代表了短20世紀文學與革命的四種作家類型及其不同面向。課程内容大緻如下:
一、緒論:“短20世紀”視野中的中國文學(2課時)
二、丁玲:“知識分子”作家的四次起落與文學曆程(4課時)
三、趙樹理:“士紳型”作家與鄉土中國的現代性轉換(4課時)
四、柳青:“黨員”作家與文學/政治的互構(3課時)
五、周立波:“文人”作家與現代/當代的張力(2課時)
六、結語:後革命時代的知識分子、文學與政治(1課時)
胡百精
專家簡介:胡百精,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公共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公共關系分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傳播學與公共傳播,代表著作有《說服與認同》、《中國公共關系史》、《危機傳播管理》(第三版)、《公共關系學》等,譯著有《宣傳》、《每一分鐘誕生一位顧客》、《取悅公衆》、《輿論的結晶》,主編“中國危機管理研究年度系列報告”。曾獲教育部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人文社科類三等獎)、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寶鋼優秀教師獎、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标兵等榮譽和獎勵。授課課程:公共關系學
授課學時:32學時
授課對象:2013級、2014級廣告學專業學生
課程簡介:公共關系學課程主要講授公共關系的曆史脈絡、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主要包括公共關系的知識與社會背景、公共關系的經典理論與變遷、公共關系的流程管理、公共關系的效果評估與批判,本課程還包括危機管理、國家公關、政治傳播、社會化傳播等相關具體專題。課程采取講授、案例和互動的教學方式。
提綱如下:1.公共關系的基本問題,主要介紹公共關系的核心概念、基本觀念、研究方向與實踐方法,使學生了解公共關系的核心價值與基本邊界 ;2.公關宣傳範式,主要講授宣傳的主題、結構、儀式、場域和訴求方式;3.公關說服範式,介紹被引渡到公共關系領域的經典說服理論及其實踐應用;4.公關雙向開放與雙向均衡範式,主要介紹公共關系管理流派的經典理論,如卡特裡普的有效公共關系理論與格魯尼格的卓越公共關系理論 ;5.對話理論,打通公共關系的管理流派、關系流派和傳播流派的界線,介紹對話理論的基本觀念和模式 ;6.公關對話範式(上)——模型建構,主要講授對話範式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及其與中國情境的結合;7.公關對話範式(中)——事實之維,對話範式的事實路徑,包括告知、叙事和轉換;8.公關對話範式(下)——價值之維 ,主要講授對話範式的價值路徑,包括契合、引領和結晶;9.議題管理與危機管理;10.意見領袖與關系網絡 ;11.信任、交往倫理與社會認同。
滕 威
專家簡介:滕威,博士,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教育背景:1995.9-1999.7,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9.9-2002.7,就讀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獲文學碩士學位;2002.9-2005.7,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2005.7至今,任教于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8-2014.6,獲聘哈佛燕京學者,于哈佛大學訪學。
主要研究領域: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影視研究;
主要學術成果:除了出版著作、發表學術論文、主持國家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之外,也為《讀書》《南風窗》《新周刊》《藝術評論》《東方早報》《21世紀經濟報道》以及騰訊網等媒體撰寫電影及文學方面的批評專欄,多次應邀為《嶺南大講壇》《羊城學堂》以及各級政府機關、大中學校演講。授課課程:比較文學
授課學時:32學時
授課對象:2013級、2014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
課程簡介:
本門課程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既是學習中外文學作家作品及其文學批評與理論的專題研究課程的基礎,也是立基于比較文學的相關原理和基本方法,以當今全球化時代世界文學視野與總體知識的眼光,深入研究中外文學文化間的相似關系、親緣關系和影響關系,以及文學與人類其它表現領域的比較研究的基礎。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比較文學的學科曆史、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學科性質,從而拓展學生視野,幫助學生立足于跨語際、跨文化與跨學科的角度重新理解文學與國族關系。課程大緻分為四大專題:比較文學的興起與基本理念,比較視野下的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的幾種範式,比較文學的前沿與挑戰等。課程教材為:比較文學原理新編(第二版),樂黛雲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 軍
專家簡介:葉軍,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對外漢語學院副院長。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國際漢語教育、漢語語音、漢語語法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出版《漢語語句韻律的語法功能》、《現代漢語節奏研究》、《國際漢語教育案例分析與點評》等學術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曾任教于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威爾斯利大學(Wellesley College)。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次,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次,三等獎1次。授課課程:認知語言學
授課學時:32學時
授課對象:2013級、2014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
課程簡介:
本課程從國際漢語教育案例出發,結合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深入探讨國際漢語教育的前沿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相關教學内容有:語言教學标準 5Cs ,閱讀教學與圖式理論 ,3P教學法 等。
葉偉民
專家簡介:葉偉民,香港著名導演。主要作品有:《李小龍》(2010)《人在囧途》(2010)《投名狀》(2007)《星光大道》(2006)《安娜與武林》(2002)等二十餘部。1998年《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 Portland Street Blues》(導演)。同時,他從編劇起家,編寫過大量的電影劇本,是香港電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授課課程:戲劇影視專題
授課學時:16學時
授課對象:2013級、2014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學生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講授導演、表演以及電影拍攝及電影創作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通過通過講授對于電影拍攝有第一手的認識,并能夠對自己日後的實踐活動有所收益。教師将結合自身的電影創作與實踐活動,介紹自己幾十年電影生涯的具體案例,使學生了解幾十年裡香港電影以及大陸近年來電影發展的脈搏。人文傳播學院2015-2016學年冬季小學期外聘專家授課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