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教學動态 正文
    18 2016.01
葉軍教授《認知語言學》聽課随感—2015-2016冬季小學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日期:2016.01.18 點擊:

2016年1月11日是我校冬季小學期第一天。本次冬季小學期我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邀請了華東師範大學的葉軍教授作為主講嘉賓,同學們的心情萬分激動。華東師範大學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全國範圍内的領頭人,培養出一批批優秀漢教專業人才。葉軍老師博士畢業于複旦大學,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對外漢語學院副院長、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葉軍老師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國際漢語教育、漢語語音、漢語語法研究,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

葉軍老師是我們專業的領軍人物,近年來的成績一直處于上升階段,能夠邀請到葉軍老師為我們講解認知語言學的課程實屬于我們的榮幸。在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中,葉軍老師開始了有聲有色的講授,老師從漢語國際教育案例出發,結合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深入探讨國際漢語教育的前沿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葉軍教授的課程包括八個部分,分八次課進行講解。葉軍老師着重講解了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其中語文被理解為語言+文字,語音+文字,工具性+人文性。語言能力被分為: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語言知識又分為語音,字詞、語法,功能、話題和語篇。語言技能又可以理解為:聽、說、讀、寫。接下來,葉老師講到了策略問題,策略包括情感策略、學習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和跨學科策略。在認知語言學中,将這些策略結合并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會對其産生極大的幫助。葉軍老師說,“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運用文化意識這一重要的手段來更好地發揮。”葉軍老師所講的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識、國際視野。他舉了很多生動形象的例子來闡釋文化意識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的重要性,讓我們的課堂充滿趣味性。與此同時,葉軍老師為配合語言能力的講解,又為同學們講解了Beck的語言能力框架——語言能力分為組織能力和語用能力。葉老師列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老師問我們:“人與人見面的時候為什麼要打招呼?”同學們笑了,一時不知如何回答。葉軍老師笑着說:“人們打招呼是為了确定關系。”同學們有點詫異。老師解釋:“我們與另外一個人是什麼關系,我們就會用怎麼樣的方式打招呼。”老師又問:“同學們,如果是你們給外國人上中文課,你們是教他們‘你好’還是‘你吃了麼?’”同學們異口同聲答道:“你好。”可見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文化與一點一滴的語法知識是相關聯的。接下來,葉軍老師又為我們講授了語言教學标準5Cs——communication(溝通)、culture(文化)、connection(關聯)、comparisons(比較)以及communities(社區)。

葉軍教授的課深入淺出,易于理解。在講課過程中,他經常将自己亦或是家人的親身經曆融入課堂教學,将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簡單。授課過程中,他引導學生思考,循循善誘,深入淺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案例引人入勝。他渾厚的嗓音、标準的普通話、渾然一體的課程,精彩的内容,讓同學們受益匪淺。盡管課時安排集中,每天的課時量很大,但是同學們卻絲毫感覺不到疲憊。每一次課結束後,大家都意猶未盡,期待着下一次課的到來。葉軍老師的講解對于我們以後從事對外漢語志願者工作或者考研有着很大的幫助。

葉軍教授精彩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