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本科教學督導工作條例(修訂)》(海大辦[2014]9号)和《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教務處關于規範院(部)級教學督導工作的通知》(海大教[2016]7号)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我院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特制定如下細則:
(一)加強教學工作領導,堅持人才培養質量第一責任人制度。院黨委書記、院長是學院第一責任人,主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是直接責任人。各級責任人應當經常深入教學第一線,了解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實行院領導聽課評課制度,學院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教學工作會議,對教學工作進行系統規劃和總結。
(二)保證教學經費優先投入。進一步加大本科教學經費投入力度,保障專業建設、課程與教材建設、實踐教學、創新創業教育、本科教學工程、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教學獎勵等各類教學專項經費投入,保證用于日常教學的經費不低于學院學費收入的30%。學院加大對本科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的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根據《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教師〔2014〕10号)和《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師德建設規範》文件精神,将師德考核擺在教師考核首位,作為教師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師德表現作為績效考核、聘用和獎懲的首要内容,在教師職務(職稱)晉升、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環節實行一票否決。
(四)教學質量與職稱評聘挂勾。激勵教師熱愛教學、研究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出高水平的教學成果。落實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和末位淘汰制度,對達不到教學工作量和質量要求的,不予評審教師系列職務;對發生嚴重教學事故的教師,一年内不得晉升高一級職務、競聘高一級崗位。
(五)嚴格執行教授、副教授為本科學生上課制度。學院把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聘期内每學年必須承擔至少一門本科課程教學任務(不含專題講座、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和專業實習等實踐教學),課時不少于32學時,副教授每學年授課不少于64學時。鼓勵教授、副教授為本科低年級學生上課。
(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加強教師發展中心建設,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提高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加大 “雙師型”教師培養支持力度,鼓勵教師去政府、企事業及研究機構進行挂職鍛煉,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教學的能力;鼓勵中青年教師利用各種機會到國外、境外研修深造,鼓勵教師進一步提升學曆水平和專業能力。大力表彰獎勵在教學工作第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完善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師表彰激勵機制,積極培養省級、國家級教學名師。根據《人文傳播學院教學督導工作條例》制定學院聽評課制度,認真組織聽評課活動,加強教師相互學習和交流。
(七)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和教學團隊建設。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教師業務競賽活動,以說課比賽、優質教案評比、優質課件評比、優質課評比等形成進行,通過評比競賽努力創造良好的教研氛圍。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水平促進計劃,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為新入職青年教師配備高職稱、教學經驗豐富的導師,以師徒式結對幫扶方式,教會新教師教學基本規範;改進新進教師崗前培訓方式,改革培訓内容與方法。加強教研室與教學團隊建設,根據課程教學和改革需要,建設由高水平教師領銜,不少于3人的同行組成的教學團隊,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教學隊伍。
(八)教學管理隊伍與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和實驗技術隊伍建設規劃,出台學院加強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鼓勵優秀人才進入教學和實驗管理崗位,配齊配強人員,妥善解決待遇,保證隊伍穩定。
(九)加強學風建設。制訂《人文傳播學院學生課堂紀律管理規定》,加強考風建設,開展誠信教育,嚴明學習紀律、嚴格考試管理,嚴肅考場紀律,堅決杜絕考試作弊現象。對違反校紀的學生,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各種學生社團和科技、競賽活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十)創新創業教育、強化實踐育人。加強院企合作,推進學院與科研機構、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融合式協同育人。啟動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改革,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建設相應的專業類或跨專業類實驗教學平台,建設校内外育人示範基地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服務平台、開放實驗室,建立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支持大學生保留學籍進行創新創業實踐。通過理論與實踐、課内與課外、校内與校外、教學與科研結合的方式,進一步規範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和管理,探索符合專業特點的多元化畢業論文(設計)過程管理模式。
(十一)教學内容、方法、手段與課程體系改革。以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為重點,推進以生為本的課程體系重塑、教學内容改革,構建符合人才培養目标要求,内容先進、體系優化的教學内容和課程體系。大力推動科研成果向課程資源與教學内容的及時轉化,豐富專業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系列課程資源,推動優質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和可視化。地域文化優勢,打造校本特色通識課程,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質。加強特色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建設力度,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系列教材。
根據教學内容的特點鼓勵采用啟發讨論、案例分析、科研訓練、情景模拟、線上線下、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利用慕課、微課、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等網絡課程資源服務課程教學,構建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推動信息化教學等廣泛應用,推進雙語教學。加大教改課題立項支持力度,加大教改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力度。
(十二)考試改革。注重基礎理論知識考核的同時,加強專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的考核。積極探索非标準答案考試,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将學生在實踐環節中創作發表、出版的各類與課程教學相關的作品,參與學科競賽取得的成績作為學生學業總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将學生課堂讨論、課程論文、讀書心得、實踐方案、創意設計、課題研究、專利産品、活動策劃、社團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納入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範圍。
(十三)圖書室與實驗室建設。加強學院圖書資料建設,共享網絡信息資源平台,加強圖書室的現代化信息化管理,增強學院資料信息服務能力,實現圖書資源共享共用、互通互聯、通借通還加強校外實習、實踐、實訓教學基地建設,進一步穩固和發展師範專業教育實習基地,滿足專業實踐教學需要。着力建設一批與行(企)業共建的實踐基地。加強校内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專業實驗室建設,更新儀器設備,增加實驗儀器台(套)數,提高儀器設備完好率。
(十四)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加強日常教學督查,堅持課堂教學抽查制度和定期教學檢查制度,加強院級教學督導和學生信息員工作,大力開展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專家評教和社會評教。推進學院評估、專業評估、課程評估和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常态監測,加強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充分發揮各種質量保障手段的作用。設立課堂教學質量獎,推進院級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加大教學質量管理考核力度。
(十五)加強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加強與國際、國内知名高校在學生聯合培養、教師互訪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對口支援政策,加強對優先發展專業和重點建設專業的支持力度。開展學生培養、教師培訓、課程建設、論文指導、實驗室建設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加強教學基本條件建設。
人文傳播學院
2018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