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九時“海南本土文化研究發展與走向研究會議”在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719會議室召開。出席本次會議的專家學者有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萬邦、中山大學教授劉曉春以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院長劉複生、人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王兆慶、人文傳播學院副院長石曉岩以及鞠斐、朱傑、李彩霞、樂天、劉帥東等老師;此外著名記者葩女士也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人文傳播學院焦勇勤教授主持召開。
會議主要圍繞數據庫建設、學科研究方向、地理位置優勢、民俗非遺研究和南海文化等方面展開讨論。人文傳播學院多位老師提出了各自對海南本土文化研究發展與走向的看法與規劃,向來自校外的四位專家學者進行咨詢,共同探讨可行性方案與進一步的研究規劃。會議中,來自島外的專家學者們提供了很多對于海南本土文化研究的建議,蕭放教授講到應将研究方向集中在南海文化、漢族移民文化和黎族文化這三點上,研究基礎在于資料,重點在于文獻搜集與資料處理,加大力度進行學科建設,建設人文社科基地,發展挖掘傳統資源,更要注重對外交流,尤其是與國外的文化交流,宏觀與圍觀相結合,立足本土,發展特色,面向世界;徐萬邦教授認為海南時沿海沿邊地區,具有特色和優勢,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學術研究隊伍不錯,以中青年教授為主,發展勢頭好,要注重課題題目選擇,進行歸類,寫出著作,徐教授還強調了進行海南省内合作的重要性,注意避免重複出版問題,注重和支持黎族文化的研究,得到黎族領導和黎族學者的支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開設新的課程,着力培養本科生與研究生,除此之外徐教授還提出了注重研究海南騎樓文化,利用優勢,加大研究規模;劉曉春教授講到了海南地理位置優勢,發揮特色很重要,院系專業設置這一點很重要,此外,民間記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團隊合作皆非常重要;最後由李松主任進行發言,他講到進行海南本土文化研究需要重視學科規劃、文藝集成、資料收集、學科建設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科技和數字化等多個方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态度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有四個原則:搶救、保存、研究、傳播,而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時要注重對海南非遺文化的保存和研究,關注文藝與科技,進行數字化、數據化資料庫建設,邊疆文化關系到未來的文化秩序,要有學術理念和學術胸懷,要從整體上把握節日學術研究,做到自然、長期、全面,對于文化與科技方面,要集成材料數據庫,發揮自身學科特色與地方特色,建立地理圖标,做到科技化、數據化的全媒資平台,将民俗學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構架時空信息,注重學術本體,中間人才稀缺是很大的問題,還要注意不要将海南、南海二元化,進行統一、聯合性研究,最後還強調在進行文化研究時,可以縮小到一個地區、一個村落來進行,但也要注重整體把握。
在熱烈的掌聲下,本次會議圓滿結束。此次會議氣氛熱烈,學術氛圍濃厚,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對于海南本土文化發展與走向研究提出了多條建議與方案,這必将助力于人文傳播學院海南本土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