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當前位置: 首頁 原站點 學術交流 正文
    05 2010.01
梁一儒教授課後随想
日期:2010.01.05 點擊:

2010年1月4日上午,在聽完梁一儒教授關于古典美學的開場講座後,感受頗深,對美學以及民族美學有了些初步的認識。

課堂中,梁教授主要從兩個方面概述對“美”的理念的認識,一是人們在看待美的事物時的心理變化,二是美感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在思維上的關系。梁教授以準确的語言,典型的事例,多樣化的闡述角度,以及幽默風趣的風格營造了一個氣氛活躍,善于思考的課堂氣氛。

1、曆時和共時相結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美的興衰,再将同一時期“美”的不同形态加以比較和分析,縱向和橫向的結合,時間和空間的融會,将“美”産生的變化從宏觀上無一疏漏的講解評析。

2、舉例分析有力清晰,抽象概念具體化。以林黛玉的外貌描述了古典美的細節;以中國畫的意境分析了中國“墨粉五彩”的美的理念;以古代美女西施的美和模仿其美的東施的美相對比,解釋了美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審美狀态,解釋了美的相對性。;

3、貫穿古今,中外對比。梁教授不僅對中國古今美的發展演變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也對中外美的概念的不同認知和共同特點加以闡釋,提出對美的認知的“陌生化”,“文化認同感”以及文化間的“誤讀”等現象,為我們構造了一個立體的、民族的美的文化範疇,使美的涵蓋面超越了局限,擴大了美的外延。

4、與時俱進的美的觀念,将現實作為最直接的論據。詳細的分析了現代人對美的定義,以人的外形為例,結合各種現代審美觀念,從心理和生理角度,解釋了美的時代性和美的各種形态,包括合理的美和病态的美等。

5、注重師生交流和溝通,啟發思考。通過學生積極的提問,梁教授對幾個問題進行了回答:例如(1)、病态美之所以美的原因——其與時代統治力量的主導性有關(2)、理性美與非理性美的區别——情感成分在美的産生過程中所占的比例(3)、符号美的意義——它能表達事物,喚起情感(4)、審美實際上是“以感覺說感覺”的合理性——創造美的感覺其潛在性和含義性成分占有很大意義,并能調動别人的情感。……

梁教授以簡潔透辟的語言将美的變化發展和與别的事物間的關系詳密闡述,并能認真解答學生們的問題,使我們對美的概念有了更具體更深入的認識。

(07中文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