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8日至9日,“劉慈欣科幻小說與當代中國的文化狀況”研讨會在我校成功召開。本次研讨會由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現代中文學刊》雜志社共同主辦。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教授、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院長劉複生教授、《現代中文學刊》雜志社編委、華東師範大學羅崗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科幻與創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岩教授出席研讨會并緻辭。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東京都立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讀書》雜志社、《現代中文學刊》雜志社、海南省文藝家評論協會等全國高校及文化科研機構的學者,科幻小說作家,《海南日報》等媒體記者以及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社科中心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參加了本次研讨會,研讨會開幕式由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副院長石曉岩主持。研讨會就《三體》的文化政治、劉慈欣作品的文學文化意識、科幻小說的“寫法”、科幻小說的“文學”可能、科幻文學的政治哲學、當代科幻的20世紀傳統、科幻文學與當下中國的文化狀況等主題展開了為期兩天深入廣泛的讨論。研讨會閉幕式由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人文傳播學院院長劉複生主持。 科幻小說像是一把利刃,犀利地指向黑暗未來。科幻文學更像是一把火炬,在寒冷的遠方給人以希望。劉慈欣的《三體》在對未來的災難與危機的描寫中創造了幻想世界,其意義在于使人類對未來的災難有戒心和免疫力,并保持對光明和希望的憧憬。劉慈欣的小說不僅是科學主義“硬科幻”的代表,也蘊含着關注社會和人類未來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在《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等小說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科學之美和技術之美,看到了傳統文學很少觸及的廣漠宇宙和微觀盡頭,感受到科幻創造的空靈自由的想像世界。我們更看到作家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深切關注,對人類前途與命運的嚴肅思考。我們更進一步意識到,科幻文學對現實與未來的想象力,對曆史社會的賦形和叙事能力,以及由此而表現出來的整體的“文學性”,必将對既有文學創作格局産生沖擊。以劉慈欣為代表的當下中國“科幻文學”創作,既可以促使我們在全新語境下重新思考“純文學”的現狀,又可以促使我們從“科幻文學”對“未來”的想象中反思我們對于曆史和當下的理解;它既與今日“科幻”題材電視、電影的風行有着相當的關聯,又與所謂“技術文化”、“賽博格”、“後人類”等一系列重大命題密不可分;它固然是晚期資本主義文化“後現代轉向”的标本,但顯然又是獨具特色的當代中國文化狀況的體現——在此政治、經濟、曆史和文化的“聚合點”上,劉慈欣創作的“文化”意義,也就格外值得多加深究。//www.hainanu.edu.cn

1
//www.hainanu.edu.cn
2
//www.hainanu.edu.cn
3
//www.hainanu.edu.cn
4
//www.hainanu.edu.cn
5
//www.hainanu.edu.cn
6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