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晚,在3教212教室,旅美女作家、《紅杉林》雜志創辦人、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副會長呂紅博士做了一場名為《北美新移民文學及影視文化縱橫——美國校園文化、都市風情與媒體掃描》的學術報告。呂博士從她身為作家的角度探讨了旅美華人的尤其是新移民群體的華文創作情況和特點,對有志于海外學習工作者有極其豐富的指導意義,對海外文學思想和創作的研究者帶來了新鮮的信息。
呂博士的報告總共講了三個方面的内容:校園文化和都市風情、北美報刊網絡與影視文化、新移民文學中的人性探索。在呂博士的報告中,一條主要的線索是旅美華人普遍經曆的從本土到異鄉再到融入異鄉的艱辛經曆。初到美國時,首先見到的是大洋彼岸美麗的風景,與中國大不相同的飲食文化,淳樸的民風和謙彬有禮的處世态度,濃厚的宗教氛圍,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其次就是了解在美的華人的有關狀況和學習生活的狀況。美國社會誘惑與危機并存,呂博士介紹了幾位代表人物,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并由此得出在異國成功的一個基本因素:選擇一條自己的路并堅持走下去。當然,在美國也不乏一些對中國有好感的美國人,尤其是校園中很多教授十分關心華人學生的學習生活,減少了身在異國的不适應感。基于以上的論述,呂博士給了一個移民文學的定義:用文字記錄下在原鄉與異鄉文化之中的掙紮、沖突、挫折、修複、存活,這就誕生了移民文學。
美國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呂博士認為美國是個文化的大拼盤,并不僅僅是個大熔爐,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吸收以後遮蔽起來,而是雜糅的表現出來。呂博士以美國的典型城市也是華人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舊金山為例,舊金山的文化多元包容藝術探險家表達自己與衆不同的思想。在舊金山有各種各樣的風格各異的移民聚集區,各種文化交相呼應,而寬松的社會環境也催生了各種各樣的遊行活動,或表達自身的政治訴求、或追求反戰和平民主等等。以電影業為例,舊金山每年大小電影節無數,比較知名的有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國際亞美電影節、國際同性戀電影節等等,可以持續半年時間。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北美華文作家群就分成三個群體:老一代華僑,60年代台灣留美學生,還有現在影響最大最活躍的新移民作家。新移民作家的叙事策略主要是虛構與非虛構、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混雜,主要體現了跨文化狀态寫作的特别意蘊。海外作家群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變”,主要是因為作家思想在異鄉文化中不斷變化。形式上典範與新銳并呈,内涵上顯示出不同的焦點。
現在美國作家交流的主要平台多為各中文報紙的副刊,例如《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僑報》,還有新興的“網絡文壇”。純文學刊物也有幾個代表,如《美華文學》、《漢新》與《彼岸》、《紅杉林》等。不過純文學刊物也面臨着一些困境,主要是受衆有限,運營困難。可喜的是,現在北美各類文學社團蓬勃興起,還是給了衆多海外華文創作的關注者、愛好者以希望。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