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我們小組中的各個成員便立足于自己家鄉,“滿懷野心”的想通過自己學習到的一些知識,初步了解我們遠行唯一的精神“行李”——方言和鄉音。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社會調研,可以初步縷清家鄉方言發展的脈絡,了解鄉音的“前世今生”。在結束了第一階段的材料整理之後,今天,我們想帶領大家一起走入我們調研的第一站:素有“中華古銅都”之稱的南方小城——安徽銅陵。
銅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長江下遊南岸[《銅陵市志》1994年9月第一版],介于北緯30°45′—31°09′、東經117°35′—118°09′之間,總面積3008平方千米。銅陵市北接合肥,南連池州,東鄰蕪湖,西臨安慶,市區北界直接以長江幹流為界,整體位于長江中下遊平原之上,地理位置極其重要,通達南北,連貫東西。如此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使得銅陵不可避免的成為移民彙集的重地之一,這也為銅陵地區方言的形成提供先天條件。
7月17日上午9點,随着銅陵市市立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到來,我們方言調查的第一站正式開始了!我們所前往的銅陵市市立圖書館為新館,開放于2016年。但新館将舊館中的有關資料,特别是古籍資料都做了複本制作和電子掃描複制工作,解決了我們所擔心的由于新建而導緻資料不全等問題。
進入圖書館後,我們根據圖書館的圖書分類系統來到圖書館三層,在那裡保存着有關安徽省銅陵市曆史變遷的紙質和電子版史料。我們先按照書架上的圖書分類找到了紙質版的地方志和相關研究作品。我們尋找到了《徽州文化史》和《中國地方志集成》。通過圖書館的電子數據庫找到了明代嘉靖年間的銅陵縣志和1993年編寫完成的銅陵市志。圖書館提供了免費的下載服務,這為我們進行細緻研究提供了方便。
拿到第一手材料後,我們便開始了緊張的材料整理工作。我們先将當地的一些特有的方言表達和詞彙進行整理,然後再請我們調研小組中本地同學幫忙,完成了錄音工作。經過整理和分析,我們發現,從方言分類的角度上看,銅陵話屬于吳語-宣州片-銅泾小片-銅陵話,是銅陵地區的土著方言。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作為土著方言,在當下的銅陵社會中卻僅僅在銅陵縣這一縣級單位使用,而且大部分銅陵本地人卻很少使用本土意義上的銅陵話,甚至在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小的難度。
一般使用意義上的“銅陵話”則應當指的是江北話。江北話是19世紀末以降多層次的江北移民所帶來的客籍方言,屬于江淮官話,主要分布于銅陵市區、部分沿江圩區、大通鎮等地。究其原因應當是19世紀的太平天國兵燹使皖南地區的土著人口銳減,戰後本省江北、河南、湖北移民大量湧入城區和部分鄉鎮,極大地改變了本地區的方言面貌。新移民帶來的客籍方言(江淮官話等)已在土著式微的條件下反客為主。
暑期社會實踐方言調查團隊
2018年8月2日
安徽省銅陵市圖書館外景
書架上的《徽州文化史》
電子版的1993編寫完成的銅陵市志截圖
隊員現場整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