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活動
當前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學生活動 正文
    30 2019.08
實踐心得 | 曲徑通幽,書墨飄香;文以載道,書以煥彩
日期:2019.08.30 點擊:

線裝書制作組/中華再造善本整理組

姚亦琦

(一)

餘處幽篁兮,願終不見天。為後來者,路險難兮而上。入此墨香滿室,日不得閑亦無憂。

初至此古籍保護之所,真是處處令人欣然。曲徑通幽處,一方長廊,隔開了世俗煙火,隻餘書墨飄香。木制的長廊,兩側镂空的雕花木格窗,陽光淺淺淡淡,透過窗,落下古色的剪影,是溫柔沉靜的歲月時光,一如我們遇見古籍的模樣。

搬運、找尋、排序、編碼、上架,每一項從細節到大體、從過程到結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大家的齊心協作下盡善盡美地完成。整理的主要内容有《明代編》、《清代編》和《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等部分,為了它們未來能被有效地利用和尋閱,我們将其劃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進行統籌規整,最後上架存護。

猶記初見屋中善本堆落滿地的驚豔與欣喜,隻是看着這一冊冊、一頁頁、一句一字,心就無言沉靜下來,有着無盡的耐心去為其付出,此種熱愛,非親曆不能體會。中華曾經的書冊,如今的古籍,是曆代先人在歲月長河中用沙礫打磨出的結晶,在後來者居上時熠熠生輝,為我們留存每一分過去的記憶,用以未來的照明。任時光荏苒,汗青不變,竹帛不改。讓曾經的書冊都能完好地留存為如今的古籍,為世代後人可見可閱可讀,是所有古籍保護者努力的目标,也是我們團隊心之所向。

善本上架之前,打開木櫃,每一層書架幹燥整潔,靜置着幾個藍白印花的香囊,有淡淡的藥草香氣彌漫開來,對古籍拳拳愛護之心可見一斑,此種與爾相通的心意随着沁人的藥草香氣一起蔚然心間。一個人完成一件事情的努力是成就,一群人完成一件事情的努力是幸福。我很幸運,因為我遇到了這樣一個團隊,有機會能與我所愛的古籍為伴,為我所關切的古籍保護事業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貢獻;我也很幸福,能與這麼多這麼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古籍保護的道路上攜手同行。因為熱愛,辛苦,亦能是幸福。

我希望也相信着,這條路上不止有我們團隊微薄的力量。從國家的“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到圖書館的古籍保護中心再到我們這些衷心熱愛着古籍保護事業的青年大學生們自發的努力,古籍保護一直在路上,我們,也一直在路上。

古籍叢中一回首,經史子集幾春秋?與君同行九曲路,傳世薪火千載留。

(二)

世間珍美千萬,古籍可為最珍之一,而此間珍貴中,線裝書又可為其最美之一。今日能随着老師,伴着團隊一起領略線裝書制藝之美,實乃吾幸,得之悅然。

我本以為最美的文字和表述才堪配今日這場體驗之風趣韻味,然卻因此處處無法落筆成文。細細回憶品味一番,方才驚覺,哪怕用最樸實簡單的語言将制作過程平鋪直叙出來,也難掩古書制造工藝千百年來的沉澱之蘊,在此便先簡單描述一番。

入手是一沓已經壓過、沿中折疊好、平整的白宣,對待這般細膩的存在,讓人也不禁珍之重之。将分好的一小沓宣紙沿對折一邊靠桌面立起來将其敦齊,再用壓鐵壓好,置于厚木闆上。另取一些裁紙餘下的“廢料”,切成合适的三角大小,制作紙釘。以我們所制作的書的大小厚薄來說,一本書,兩個紙釘即可固定。然後用尺子丈量宣紙,進行取點和鑽孔,具體要視所要制作的書本大小而定。鑽孔的地方位于折疊齊邊的對邊,且距邊沿有少許距離預留便以粘漿糊。此時将紙釘沿孔鑽入,尖尖相對,用錘砸平,剪去紙釘多餘部分,宣紙便算是固定好了。如果一開始的宣紙并非合适大小,那這時便可對宣紙進行二次裁減了,需要注意的是,折疊的齊邊是作書的内頁,在整個過程中都不可對它下手,應敬之遠之。

接着便是選擇書皮,根據宣紙大小裁剪,再以紙釘所在邊為書邊,用漿糊将兩面書皮沿邊粘上。後便是在沿邊寬十分之一那條線上開始取點,分别取長十分之一、十分之四、十分之六、十分之九處鑽孔。最後取書長六倍多些許的線,從往下數第三個孔進行順勢的穿針引線,結束後打結固定好,用裁餘的紙在封面上做一個空白的書目粘上,一本簡易的線裝書便是大功告成了。

對于古籍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們來說,過程的每一步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單單是将宣紙敦齊的一步,我們往往都覺得差不多齊了時,他們總是會貼近紙張,指出微不可見的不整;裁紙也非簡單的一刀劃下,而是沿着尺子輕輕滑動,幾乎時一層一層地在切,很是考驗人的耐心和細緻;裁剪書皮時更是精确到分毫,書皮和宣紙的大小一緻得仿佛是機器操作的一般,顯得書冊極為妥帖平整。談這些并非在抱怨線裝書的麻煩,而是真心在表達我對古籍保護中心的老師們的敬意。“十年磨一劍”,老師能給我們演示得這般靈巧,掌握我們所難以掌握的本領,皆是熟悉了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萬次的結果。這時他們的工作,亦是他們的事業,更是他們的熱愛,還是他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

熱愛讓你開始,責任令你堅持。一次的制作體驗可能充滿趣味,能夠吸引你開始,然而同樣的事情做千萬次,就并非一時熱愛所能維系,更多的是一種責任,方能讓人心甘情願地堅持。自行背負着責任的他們,都是我們中華的“匠人”。從古至今,若不是這類“匠人”的存在,哪來書墨飄香現今,哪有芳華流傳于世?中華古以造紙術發源地聞名,千百年來,雕版書的裝幀從開始的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到包背裝,再到後來的線裝書,直至現代意義的平裝書,源遠流長。開始的幾種裝訂形态基本已退出了實用階段,唯有線裝書還殘留于書店和圖書館的角落,作為古老文明的象征。擁有這般悠久的生命力,這種裝幀本身的實用性和藝術魅力固然是原因,但同時也離不開“匠人”的精心呵護和真正心靜的閱讀者的偏愛。現如今,線裝書是古籍的代名詞,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其制作工藝與保護工作,皆是我們古籍保護事業中的一部分。體驗簡易線裝書制作可能隻是在古籍保護的路上邁出了小小的一步,可是所體會的、所收獲的卻是為未來的一大步日積月累地做着準備。

因為熱愛,我來到了這個團隊,開始了古籍保護事業,摸到了其門檻,卻隻徘徊不進;而越來越深入的了解和體驗讓我明白了這不僅是一項熱愛,更是一種責任,保護古籍,亦是在守護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民族的根。如今我心甘情願負起這份責任,踏入這扇門,将這項事業堅持下去,哪怕實踐結束,吾身責任永負。希望未來某天同樣經過千百次錘煉的我,能夠成為老師這般的“匠人”們中的一員,世世代代,護佑中華此間珍美。

願君心似我心,古籍保護路上,有你同行。

線裝書制作組

陳雨佳

迎着嶄新的太陽,我們也接到了新的工作安排。今天任務是學習制作線裝書!顧名思義,這也是古籍修複的後續步驟需要掌握的技能。懷着期待的心情,我們一行人跟随老師走入指定的房間。老師先向我們簡要地介紹了一些關于線裝書的發展曆程和裝訂方法,得知了這些,我不得不感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巧妙。

接着,就是最精彩的環節了,老師一步步教我們制作線裝書。沿着宣紙上的折痕輕輕撫摸,腦海裡總會浮現一些畫面,那是古人在日光下、在書桌前專心制作書籍的畫面,穿梭千年的時光,我依舊能感受到紙張上的餘韻。接着,我們随着老師的指導開始制作小釘子,這是用來固定紙張的,古人的思維如此巧妙,一針一線,一紙一尺,都能制作出意想不到的物件來。經過打孔、裝釘子、裁剪、制作封面這幾個步驟後,我們将進行最後一個步驟。别看這前面幾個步驟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都是慢活細活,在這段安靜緩慢的時光中,恰恰最能感受到時光的溫柔與舒适。

最後一個步驟,便是用針線穿過小孔将書裝訂起來。一針一線,滿是心血;一針一線,皆是情懷。最後,大家都将線裝書制作完畢,看着自己的成品與古籍大體相同,心中滿是喜悅。這次特殊的體驗也會成為我珍貴的一段記憶,小心珍藏。

中華再造善本整理組

張月和

從小到大我聽到過不少形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詞語,但是每每讀曆史總是單獨一本或幾本書籍擺放在面前,直到今天正式參與到古籍保護的活動中時我才從感官上有了直觀的認識。

四千多冊中華再造善本,這僅僅是明清時期部分古籍的影印本,每一套都不亞于辭海大小,分類、排序、整理、上架,繁雜細碎的工作帶給我身體上的勞累,但卻在我的胸膛中引起了關于民族國家的熊熊自豪之情,因為那其中包含着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折射出了積澱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它們都被妥善的保管在最幽靜安全之所在,等待後人的翻閱和緬懷。

在彌漫着紙墨書香和藥草味的房間裡,心仿佛都被曆史的厚重所感染,慢慢沉靜下來,手上的工作有條不紊,偶爾會有幾聲驚歎,不用問,那一定是發現了一本名字特殊的古籍善本。休息時,我們總會随手拿起身邊某本感興趣的書籍,說不定就會發現從前在課文中背誦過的文章選段,找到熟悉的部分總會讓人精神振奮,就像是沙漠中行走的旅人突然發現綠洲一樣。其實一點也不錯,今人的許多創造都來自古人留下的隻言片語,這些嶄新的中華再造善本就像是又挖開了一口甘甜的水井,清冽的井水從此惠及更多渴望被滋養的人。

古籍保護,功在當代,利在春秋,今時今日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被記錄下來,我們總會留下一抹身影存在于幾十年之後人們對于古籍保護的談論之中,這就是今時今日我們付出的意義所在。

中華再造善本整理組

崔嘉慧

我們這些天翻閱了經史子集,聞過了木葉芳香,将那些書籍分門别類放好,為它們貼上标簽,将它們小心規整,這些步驟一步步做下來,讓我更感到感動和欣喜,也感激能和這些珍貴的古籍有接觸和見面的機會。

在撫平古籍的一頁頁褶皺時,那些泛黃的帶着時光味道的書頁引起了我的一陣遐想,它們靜靜躺在木制的書櫃裡,讓艾葉的味道不斷浸染,書櫃的門開了又關,書櫃前的人來了又走,換了一批又一批,有時它們被小心翼翼的捧出,紙頁被小心的撚起,前人的智慧又穿越浪漫的時空,來到世人的面前,發出耀眼的光芒。

我用手指緩慢的劃過那些名字,《西清古鑒》、《庚子消夏記》、《飛鴻堂硯譜墨譜瓶譜爐鼎譜》……這些厚重的書籍涉及各門各類,各行各業,仿佛一個大大的古代江湖,将所有滄海遺珠都彙聚起來,沒有所謂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齊,能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都是重要的珍寶。

書籍會生長,也會死亡。将它們再次帶到世人的面前,精心地呵護它們就是保護它們的壽命,正是因為有着所有的過去,我們才更要歌頌這個世間歌頌尚少的寶貴文化,青山總不盡,我們要成為一個鏡子,更要成為一個照亮來者的光。

感謝這次的機會讓我能和這些珍寶相遇,讓我能有機會感受它們的熏陶,也讓我能有機會能和這些志同道合的優秀夥伴一起工作。

中華再造善本整理組

劉睿雅

對古書的好奇,始于寒假的那一次旅行。寒假期間,我去到了甯波的天一閣,那座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面對那冊冊展覽的古書,發黃的扉頁,心中除了感慨文化的傳承流轉千年,生生不息,一種想要更進一步了解古書的想法也随之而生。希望去探索《南史》中“成敗相因,理不常泰”的道理,去感悟《後漢書》中“戰戰栗栗,日慎一日”的勸誡。而這一次古籍保護的社會實踐,恰好給了我一次與古書近距離對話的機會。

在最近幾天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古書整理、裝櫃,書籍檢索目錄制作、序号排列等工作。在藥草香氣與書香交雜的藏書庫中,每天與書卷作伴,好像書本搬運的工作也沒有想象中那樣費力,原本單調的整理、表格制作工作也沒有那麼枯燥乏味了。将一張張寫有書籍編号、櫃号的紙條輕輕塞進書籍中,仿佛在對這本書說:“嘿,這是發給你的火車票(起點寫着很遠的從前,終點寫着未知的往後。)要好好保管這張車票哦,否則下次再見時,我們就找不到你啦,我們就不能去車站迎接你啦。”英國作家培根曾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行駛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地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是啊,書籍幫我們守護了一片寶貴的精神财富,我們也要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守護,傳承這份寶藏。

希望在未來幾天的實踐過程中,可以體驗到更加豐富的古籍保護活動,學習到更多的古籍保護知識,為古籍保護,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