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活動
當前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學生活動 正文
    16 2021.04
“傳承百年家風 講述真情故事”主題征文活動優秀作品展示——先德有餘慶,忠厚傳家久
日期:2021.04.16 點擊:

2015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在這個本是敬老愛老的節日到來之際,筆者的先祖父卻駕鶴西去了。其時筆者正就讀初二,上課時突聞噩耗,旋即被父母帶離學校奔赴安徽省潛山縣(現安慶市潛山市)參加先祖父追悼會。追悼會上天命之年的家父老淚縱橫地回憶了祖父的一生,直到這時,我才終于完整地了解了我的祖父那平凡又偉大的一生,進而開始了綿延數年探尋家族淵源的實踐。

一、關于我的祖父

筆者的先祖父張炳旺,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出生于安徽省望江縣張家大屋村,抗美援朝時期參軍,在炮火連天的險惡戰争環境中磨練成長,從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逐漸晉升為駐雲南省中越邊境某團中校參謀長。為響應中央軍委号召,他主動請戰,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戰鬥中,身先士卒,沉着指揮,為我解放軍在戰鬥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是當之無愧的戰争英雄。(每當說起這段曆史,家父總是充滿敬佩地說“當時我們都不知道他要上前線,你爺爺隻是簡單地說工作調動,然後就上了火車”)戰争結束後複員在某國營大廠參加工作。而筆者關于祖父的最早記憶就是他在潛山縣新華書店工作,這也是他的最後一份工作。在我印象裡,祖父一直是一個不苟言笑的老學究的形象,戴着老花鏡,看着他那些老照片,抑或是讀着一些書,而他也很疼我,在我被家父責罵的時候總是袒護我。(值得一提的是,家父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的就是祖父)很可惜,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患了很嚴重的心髒病,不得不靠呼吸機苟延殘喘。遺憾的是,由于事發突然,遠在池州上學的我沒有見到祖父的最後遺容,這讓我十分失落。從而,在筆者趕赴望江縣張家大屋村時,便萌生了了解家族過往故事的念頭。時隔多年,也可了結這一番心願了。

二、潛山清河郡張氏源流考略

在張家大屋村,我見到了家族的張氏宗祠,也第一次對張姓有所了解。今年寒假,出于社會實踐活動需要以及受疫情影響不能實地考察的原因,在家父的幫助下,我聯系上了一位在望江縣鄉下工作的遠房堂叔。我的堂叔給予了我莫大的幫助,提供了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

據傳,張姓的先祖是一位叫揮的人,他是黃帝的兒子(另一說為孫子),發明了弓箭,黃帝賜姓張,這也是今天張姓人自稱“弓長張”的由來。據堂叔說,我們這一脈為清河郡張氏。據袁桷《張氏宗譜序》載,“張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韓,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吳郡、平原、清河、河間、中山、曰魏、曰蜀。”按張氏譜圖言,張姓有四十三望,尤以清河張為最高門。江南名門望族──清河郡是張姓最古老祖居之地,晉唐最為顯赫。潛山張氏,為清河郡張氏後裔。清河郡張氏祖堂坐落于安徽省潛山市郊外,由上、中、下、門樓四單元組成,為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可惜的是,由于疫情等客觀原因,堂叔并沒有潛山張氏祖堂的相片資料。以下這些圖片資料是設在望江的張氏宗祠的分祠。




從以上圖片可以看出,傳統的宗族觀念是每個家族共有的普遍的特征,無一不映襯在這小小的祠堂中。其中一張圖片拍攝的是望江張氏祖堂的正門,門楣上镌刻着四個小篆字“留侯家聲”。據族譜記載,我輩先祖乃大漢開國名臣,西漢留侯張良。據清同治五年(1866)潛山張氏家譜記載,“始祖良,字子房,西漢大将。始遷祖貴四,先祖自江西德興徙都昌山田,又于宋淳熙二年遷鄱陽瓦屑壩,傳至貴四,宋元之際始遷潛山南鄉。”由此可見,宋朝時始遷祖張貴四遷至安徽潛山一帶,才有了潛山清河郡張氏這一脈。我潛山張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現如今已經繁榮昌盛。

三、家風永流傳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古往今來,每個家族都流傳着宗族薪火相傳的家訓家風,這些祖訓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曆史積澱。茂陵張氏家譜中說,“忠孝持家遠,詩書世命長”即是對子孫後代忠孝持家的諄諄教誨。在我很小的時候,祖父就讓我背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于求己,後來他又加了一條“扣扣搜搜是我們家的優良傳統”。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他常常說,“瞧瞧現在生活條件多好,我當兵那會兒怎麼可能某某”,最後感歎“黨的政策好啊!”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家庭美德。時隔多年,雖然他老人家已經仙逝,但他的教誨仍然牢牢刻在我的心中。

在整理相關老物件時,筆者意外發現了家中一些留存的數十年前的人民币。如象征着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有愛的“大團結”以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角票(幾十年前一家人的生活費)。這些幾十年前的紙币雖然破舊,但仍能體現出那一輩人的艱苦奮鬥精神,在這些紙币上似乎仍能看得見當初勞動者們的辛勤的汗水。這不就是老一輩人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的承載體嗎?勤儉持家的家風将會一直流傳下去,被張家後人永遠銘記。

            

(一些留存的舊紙币)

四、結語

距先祖父仙逝已然六年矣。先祖父勤儉持家的遺訓是老一輩人經過數十年總結的經驗教訓,是鼓舞後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動力,永遠激勵着後輩艱苦奮鬥。作為張良始祖的後人,吾輩張氏族人自當銘記于心。

謹以此文記錄先德餘慶,聊表筆者對先祖父的深切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