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活動
當前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學生活動 正文
    16 2021.04
“傳承百年家風 講述真情故事”主題征文活動優秀作品展示:承先祖之遺風,啟後世之遠志 ——紀念外曾祖父與外曾祖母
日期:2021.04.16 點擊:

20世紀20年代,我們家族的第一代人出生在了陝西省的黃土高原之上,自那時起,黃土高原便注定見證一個偉大的家族的誕生;而21世紀20年代前夕,我們家族第一代人的人生也在黃土高原之上完全落下了帷幕,肉體與世長辭,可靈魂永不飛散,我們看見的是,這個偉大的家族将會在先祖遺留的光輝下繼續承風啟志、綿延生息。

外曾祖父與外曾祖母是我們這個大家族的第一代人。他們一生彼此深愛、相敬如賓,于内勤儉持家,于外堅韌不屈。他們不辭辛勞,養育了九個各有出息的兒女。在這百年裡,他們所踐行的道德以及個人的美好品質播撒在了後代子孫的心中,興旺了整個大家族,這些道德品質雖無一紙半字來言說,但确是我們家族每個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隐形存在,它體現在家族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當中。毋庸置疑,一個家族的興盛離不開家風和家德,而外曾祖父母的優秀品德正是我們兒女孫輩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家風家德!


一、外曾祖母:攜家族兒女于艱苦年代謀生存之道      


外曾祖母生于陝西省西坡賀家大戶人家,她賢淑聰慧,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待人友善。在那個生存極為困難的艱苦年代,她盡心竭力養育子女,能夠在子女12人中養活9個實屬不易。

在那個年代,陝西關中地區的小麥面粉極為珍貴,糧食難得不說,還需要人力推磨磨面。一鬥的糧食外曾祖母須推一天才能推完,一天下來心累氣短、揮汗如雨,很長時間才能緩過來,而這一天推的面才吃兩天,接着又要推,那時饑餓是所有人都心力交瘁的大問題。有了面粉就得有竈火,外曾祖母的竈火從來不會用火柴(她是為了節省那買火柴的兩分錢啊),她總是從炕洞刨出火星,拿麥草卷起用嘴不停地吹,吹着後快步跑到屋裡(廚房)放在鍋底下,再續一把麥草把燃的更旺,然後再加玉米杆、豆幹或樹枝硬材或者沫煤拉風箱燒水做飯。如此不是一次兩次,而是日日月月、歲歲年年……

在那個年代,一年四季穿衣蓋被也是生存的大問題。每人每年的布票受國家布票制規定的限制(當時國情特殊,當理解國家的不容易,無抱怨意思),一人四季根本不夠穿蓋。外曾祖母隻能硬着頭皮去起早摸黑地自行紡織,解決缺衣少被的問題。可是那紡織工序何嘗是簡單的操作?聽外姨婆說,紡織的一道工序是将土黃棉花(次級棉)鋪開撕成長約5—6寸、寬約1寸的棉條,一兩個人撕,幾個人用高粱細幹在磚頭上搓成撚子,10—20個撚子困成一把,一天搓下來手後跟明光明光疼得不敢碰;第二道工序是紡線,這是技術活,一般人掌握不了,外曾祖母隻能每天幹完家務活擠時間紡線;第三道工序是拐線,比較簡單,大人孩子都能幹 ,外姨婆和舅爺們幫外曾祖母拐線是常事;第四道工序是漿線,把拐好的線一把一把放在盆裡用小麥面水揉一遍,繃緊頓展穿在竹竿或扁擔上晾曬;第五道工序是倒筒子,用指頭粗的竹子截成約一尺長,把漿過的線纏在上面;第六道工序是拉線穿繩,把筒子用釘子在院子定成一排還是兩排,交叉拉成兩丈或五丈長甚至更多(一丈俗稱一個布),用織布機上專用支架卷成卷,然後穿繩,這個過程大約得4—6個小時,也是個技術活,隻有舅奶奶和外曾祖母會幹;第七道工序是穿缯,缯(跟過去刮頭發的箅子一樣,隻是放大了許多)前一人用針一格一格挑,缯後一人手拿線頭一根一根往缯前穿,這道工序也隻有舅奶奶和外曾祖母配合默契,穿的利索;第八道工序是上機織布,右腳踏布機右杠杆,左手扶缯,右手穿梭,左手接梭,右手搬缯,打緊魚線,下來織法相反,左右交叉,不斷重複,一天下來隻能織一二尺布;第九道工序是染布(也有不染的),布織完後外曾祖父拿到街上交給染房,隔幾天後外曾祖父在街上又把布拿回。可是手工布面窄(約一尺二寸),一個布隻能給大人剪裁一件衣服,外曾祖母忙活一年織幾個布也隻能做幾件衣服(也是很不容易了)。細思量,一件衣服能夠穿在身上,是外曾祖母和舅奶奶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辛勞換來的,九個兒女的衣着體面都是外曾祖母的汗水和疲累。

後來,聽外姨婆說起另一件事,二外姨婆在月子裡給她的弟弟妹妹做鞋縫衣,忘了給娟麗姨(二外姨婆的女兒)吃奶,外曾祖母用灰耙打了二外姨婆,我想,外曾祖母和二外姨婆那時肯定也是矛盾而辛酸的:二外姨婆是為了弟弟妹妹而辛勞才忘了自己的孩子,外曾祖母是為了自己的外孫女才責怪自己的女兒,這是多麼可愛而酸楚的故事啊。

一口飯,一件衣,不僅僅是物質财富,更是外曾祖母說不盡道不完的歲月辛勞。為了兒女食能果腹、衣能蔽體,外曾祖母傾盡所有,甯苦自己也不苦兒女。作為外重孫女,我必永遠懷念善良慈祥、賢良淑德、技藝超群、任勞任怨的外曾祖母,且承其遺風、啟我遠志。

       

二、外曾祖父:領家族兒女于辛酸年代行德善之道


外曾祖父生于樓底家。他一生務農,為人忠厚,勤勞善良,堅強剛毅。聽外姨婆說,那時外曾祖父在生産隊喂牛,每年都被評為五好飼養員,他的獎狀在窯洞正面的牆壁貼了好多,上面的紅旗鮮豔亮麗,鍍金五角星熠熠生輝,那光亮不僅照亮了窯洞,也照亮了家族中孩子們内心的精神力量。

除了生産隊的工作,回到家,外曾祖父還有拉土、擔糞、喂豬、撹水、經管自留地收種等工作等着他,那是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81年分田到戶後,生産隊解散,外曾祖父就專注家族的養牛生計和責任田。田地裡的活是最辛苦的,無論烈陽曝曬還是風雪交加,外曾祖父都得在田地裡做好安置。他從不因勞動苦累而抱怨,從不因生活困難而指責,從不因子女不聽話或不幹活而打罵,也從不因熟飯熱炕的問題而訓斥。在外姨婆的眼裡,外曾祖父是最溫柔的。

聽外姨婆講,外曾祖父自出生就沒見過他的父親(我想是參了軍,再也沒有回來),他極度缺失父愛,再加上沒有讀過書,那時候吃了不少虧,受了不少氣,頭皮流過血,心靈流過淚。後來又聽大舅爺說,50年代,外曾祖父曾為與他母親兄弟分家的事情傷透了心,竟一夜白了頭!在那天天吊命生存的年代,糠咽菜都是奢侈,而外曾祖父要靠一己之力養活一大家人,那種困難與壓力是多麼大,生存的問題變成了一種身心之痛!

普通人怎會預料到,大躍進跟着貧窮的腳步悄然來臨了。1960年,開始辦公共食堂,政府強迫樓底四戶人兩次搬家(給公共食堂騰地方),而其它三戶都搬在本隊(二隊)很近的地方,唯有外曾祖父攜家帶口,被迫搬到一隊溝底下,可那是早已住不了人的破窯洞啊。來來回回幾次,外曾祖父攜兒帶女,肩挑手提,連擡帶拉,無論如何上下奔波他都不會抱怨,那時真是吃盡了苦頭!為了家族,也為了他的兒女,一切冤屈和無奈他都默默埋在心裡。無論在外發生什麼事情,他總是一個人頑強地撐着,因為他知道外曾祖母在内養兒育女已是不易,也知道要努力做好作為父親作為丈夫的事情,不願讓妻子和兒女跟着他吃苦受累。作為外重孫女,我必永遠懷念剛柔并濟、堅韌不屈、善良堅毅、可敬可愛的外曾祖父,且承其遺風、啟我遠志!

外曾祖父母沒有讀過書,但是卻永遠向往着讀書的生活。外曾祖父知禮遵規,也喜歡有文化的人,刻在他骨子裡的自信和自強甚至遠勝于一些有文化的人。外曾祖父母生育九個兒女,七個都供讀了書,一個碩士研究生畢業,一個中專畢業,三個高中畢業,兩個初中畢業, 唯有外婆(也就是我的外婆,她是最最想要讀書的人啊,可要不是長女的身份和經濟條件制約,她也能夠在學業上取得一番成績)和二外姨婆沒有讀過書。

外曾祖父母九個兒女中有五男四女,如今,内孫11個(6男5女),外孫13個(5男8女)。内重孫8個(4男4女),外重孫31個(13男18女)。其中内孫外孫24個,每一個的出生都是外曾祖母不厭其煩精心經管來的。百年以來,外曾祖父母待兒女、媳婦、女婿、孫輩一視同仁,不偏大不向小,不重男不輕女,包容諒解,博愛情深,德感上蒼。現在想來,外曾祖父母後代枝繁葉茂,子孫滿堂,一段時間裡家族五世同堂,就是二人苦盡甘來、辛勞一生的福報啊!

外曾祖父母的一生是辛勞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辛勞換來的就是數不清的幸福時光,子女孝順、兒孫滿堂、健康快樂、和睦平安,就是一個家族最為渴盼的願望。在外曾祖父母的引領下,曹氏家族的家風家德在黃土高原上揚起了散發着清香的塵土,微風席卷着落葉,從指尖劃過,跌落在泥土中,種下了一片綠蔭,供後人乘涼,也供後人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