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美文
當前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美文 正文
    09 2009.06
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日期:2009.06.09 點擊:

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近年來,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大學生行為偏差的個案不斷增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中國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衆多誘因導緻大學生成為心理弱勢群體,社會各界必須從認識、行動上充分重視這一問題,幫助"天之驕子"們遠離"郁悶",重新擁有陽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天之驕子"緣何成為心理弱勢群體?

甘肅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幾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西北地區大學生的精神行為陽性檢出率約為16%,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态的學生約占50%左右。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誘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大部分大學生都曾感到過學習的壓力,但如學不會釋放壓力,精神就會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态下,極可能導緻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現。目前,中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調查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困擾,而貧困生們并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

情感困惑和危機。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确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量個案表明,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後遺症。獨生子女群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對他們教育不當而造成的後遺症是導緻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又一誘因。專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還會使人産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角色轉換與适應障礙。該情況頻頻出現在大一新生中間,這種不适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産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适應而退學。

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吱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何事。""宿舍裡面不吭氣,互聯網上訴衷腸。"這些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不當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于緊張等等

就業壓力。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競争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大學裡衆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随之産生。

蘭州大學心理學副教授牛芳告訴記者,不久前,蘭州大學學生處對學生思想、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測試分析,結果表明:想輕生的有24人,占1%以上;UPI總分大于或等于25(說明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多達30人,占1.57%,對"至今你覺得心理健康方面有問題嗎"做出肯定選擇的有218人,占到11.9%。

牛芳說:"我一直在高校裡教大學生,對學生們比較了解,我發現在擁有不少優點的同時,學生們在心理方面确實存在'發育不全'的現象。據教育部調查,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已經占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但與大學生自身缺乏心理衛生常識有關,也與整個社會、觀念的發展變化、急速轉型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

牛芳建議,為幫助大學生走出心理陰影,教育部門應把心理素質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中,尤其是高校教育中。"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和心理學專家開始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做出了一些可貴的實踐和探索,我想這對幫助大學生擺脫心理問題、不再成為心理弱勢群體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

走出誤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心理學專家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由于我國心理學發展較晚且發展速度緩慢,加之社會及學校心理教育方面存在偏差等原因,許多大學生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有嚴重誤區,這其實是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需要邁過的首道"門檻"。

蘭州中西醫結合醫院臨床心理學醫師餘敏告訴記者,通過近幾年的心理醫療經驗她發現,大多數的"大學生病人"普遍對心理疾病認識錯誤,不是不以為然,就是視為恐怖的精神疾病,甚至覺得看心理醫生就意味着得承受他人歧視的眼光。因此,進行心理咨詢或救助的大學生仍是極少的一部分。

據了解,大學生對心理醫療産生誤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我國心理學科不夠發達、社會重視不足。據國家衛生部2001年公布的數字,中國每百萬人口隻有2.4個心理工作者,10個精神科醫生。而美國現有臨床心理學醫生、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28萬人,每百萬人口就有550個心理學家,157個精神科醫生。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的心理醫療在技術上和環境上還趕不上國外發達國家,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全社會對心理醫療的重視程度不夠。

二是學校教育對心理素質教育方面的長期缺失。在我國長期以來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學校嚴重忽視了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這給高校教育埋下了諸多隐患。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強大學生的的心理素質教育尤顯重要。近年來發生的"硫酸潑狗熊"、"铊中毒"等一系列大學生不良個案中,多數都是因為學校片面重視學生學習成績,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不夠,使得這些看似優秀的年輕人發生了嚴重的人格偏差。

餘敏指出,近年來,雖然不少高校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一直在探索改進,但仍然擺脫不了一些認識誤區。比如許多大學裡出現的心理輔導站,其實是建立在德育輔導的前提上,而對于如何以很科學和有效的手段來幫助大學生這一心理弱勢群體,為迷惘苦惱的大學生編織一張心理健康的保護網,卻仍然是缺乏考慮和實踐的。

目前,雖然沒有多少大學生去看心理醫生,但并不是說大學生群體中就沒有心理問題,而是觀念上的誤區使他們不習慣看"病"。"其實,心理疾病絕不是精神疾病,作為'病人',首先要自己願意看病才能起到效果,才能解決具體問題,釋放心理壓力。"餘敏呼籲說,"所以大學生一定要走出誤區,樹立起健康的心理衛生觀念,正視自己的心理疾病,這樣才能真正征服心理問題,讓自己健康爽朗起來,否則不管是心理咨詢還是心理醫療,都起不到根本的效果。"

網絡性心理障礙:不可避免的大學流行病?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即熱衷于把網絡當成排譴的對象。但這種虛拟的排洩方式同時也帶來了包括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種種副症狀,醫學診斷稱之為"網絡性心理障礙"。面對似乎是無所不在的網絡王國,大學生真的難逃此劫嗎?

西北師範大學BBS論壇校方管理員呂欣告訴記者,網絡作為新興媒介,已成為新一代大學生越來越推崇的一種溝通和排譴方式。但由于網絡特有的隐秘性和虛拟性,某些時候網絡也會成為誘發心理問題的"惡之花"。

呂欣通過對學校論壇的監管發現,不少大學生會表現出現實生活中難以察覺的心理問題,比如崇尚暴力、色情,宣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去年學校還有一位同學因現實生活不如意,就在網絡裡為自己重造性格與身份,最後患上了"網絡依賴症",整天沉湎于自我想象出來的虛幻世界中,一會兒不上網就坐立不安,甚至出現了幻覺。

對此,蘭州醫學院心理學專家王方榮指出:網絡作為心理排洩的一種方式,具有其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既不能否認網絡可以帶給人們更為坦率和開放的交流與溝通,也不能忽視因網絡存在種種角色虛拟而帶來的弊端。許多大學生患上網絡性心理障礙就是因為網絡淡化了現實中自己的種種弱勢,但卻不明白自己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這樣的學生會感到,在虛拟的世界中一切都沒問題,回到現實中各種問題卻越來越難解開。"王方榮說,"所以完全依賴于網絡進行心理壓力釋放,或單一采用網上心理咨詢和救助的措施并不是很可取。"

王方榮指出,雖然網絡性心理障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但也是可以避免的,大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不必因此過分擔心,或對網絡采取完全的禁忌。其實,隻要掌握合适的上網時間及頻率,端正上網的目的和心态,正确處理現實與虛拟的關系,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患上網絡性心理障礙,一些壓力和不良情緒甚至還能因此得到釋放,使人獲得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

大一新學生最易受"心理斷乳期"困擾

據媒體報道,一位心理學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南京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症狀自評測查結果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國成人正常水平,其中着重體現在強迫症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和恐懼等症狀上。

甘肅省心理咨詢與調節中心通過調查也發現,大一新生中,女生在強迫症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懼、精神病性等6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軀體化、敵對和偏執等3項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來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比内招生差。調查報告認為,大學新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于心理應急狀态,存在的心理适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就比較突出。

調查表明,目前,大學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調查中21%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學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藝、能力較強的同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産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甘肅省心理咨詢與調節中心咨詢員李衛兵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内,他們并沒有形成關于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對于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緻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

 其次是環境改變與心理适應障礙。調查中42%的學生反映,由于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時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總愛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将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标來激勵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讀。但學生跨入大學校園後,突然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一部分學生還發覺在高手如雲的新的集體内,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蕩然無存,無形中産生一種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心理。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進大學後,他們一時無所适從。有些學生感覺一下子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松了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緻心中憂郁、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适應。進入大學後,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産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最後是人際交往困難。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這一切難免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孤獨感,從而産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使得他們害怕與他人溝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種人經常處于一種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緻孤獨、抑郁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産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對此現象,甘肅省心理咨詢與調節中心咨詢員李衛兵建議,各高校應盡快認識到對新生進行心理輔導與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及時、有效的引導措施,使新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變化是正常的,從而科學地解決這些心理問題,以良好的心态走過大學生必經的"心理斷乳期"。

大學生心理咨詢:要方法,更要愛心

目前,高等學校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教育"時尚",但不可否認的是,多數校園心理咨詢站并沒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起到預期的效果。專家認為,作為一項尚在探索中的教育、救助工作,大學生心理咨詢不但需要科學的方法和形式,更需要一批具有愛心的專家和工作者,真正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給予他們更為"貼心"的服務。

甘肅省發展心理學研究專家彭德華告訴記者,目前,各高等學校開展的心理咨詢仍然比較單一,而且流于形式。彭德華認為,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一定要建立在一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上。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要通過個别咨詢、團體輔導活動、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熱線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方式結合進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方便、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彭德華還指出,高校裡的心理輔導、咨詢機構要科學地把握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質和内容,嚴格區分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或心理咨詢中心與專業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差别。在心理輔導工作中應該承擔"知心大姐"、"生活好朋友"的角色,而不是以醫生對待病人的姿态去接待前來咨詢求助的大學生。

蘭州市綠色陽光心理咨詢室醫師楊毅說,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進行大學生心理咨詢時,最重要的還是愛心。楊毅告訴記者,心理咨詢的實踐表明,做好心理咨詢的關鍵在于能否建立與來訪者之間相互的信任關系,這是一切心理咨詢工作成功的基礎。所以,做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就要與他們交朋友,建立長期信任的關系。否則來訪者這個心理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産生了,沒有長期的信任關系和友誼,就不能幫大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因此,培養愛心、對來訪者産生真正的關懷之情,也是心理咨詢工作者應具備的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