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多年的咨詢體驗,發現一個規律,多數來訪者的根本問題,有着共同的特點:他們的人際關系很不滿意,或者缺乏人際關系。來訪者許多問題是由于他們不能與人聯系和接近,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引起的。他們執着于自己的痛苦和不幸福,而很少考慮自己選擇的行為方式,很少有意鍛煉與人交往的能力,更不清楚自己的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
來訪者薛敏(化名),女,26歲,因為失去男朋友,非常痛苦,希望找回男朋友,前來尋求咨詢。咨詢中了解到,她人際關系很差,她很喜歡并依賴男朋友,一方面,她總希望用讨好的方式來迎得男朋友好感,另一方面,男朋友一但沒有按她的心願來,她便竭是斯底裡。她主要的表現狀态如下:
1、生活中一直沒有好朋友;
2、自卑,極端地自我否定;
3、負性自動思維:遇到任何事情總往對己最不利方面想;
4、非常在意别人對自己的評價;
5、缺乏安全感;
6、控制欲特别強:凡事要按自己的願望,否則發脾氣,生悶氣;
7、明顯的完美主義傾向;
8、與人交往逃避退縮;
9、性格急躁,抱怨不斷;
10、看待問題極端偏執。
從薛敏兒時的經曆中了解到,小時候,父母對她十分嚴厲和刻闆,不允許她到外面玩,父母上班時,常将她鎖在家中。咨詢時,薛敏眼中含着淚說道:“我常常透過門縫,看外面的小朋友玩耍,心理非常羨慕。”心理學認為,人是需要人際關系的,尋找關系是生命的動力,可以說,我們是要通過關系來成為自己。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是在兒時與人接觸中鍛煉出來的。薛敏在生命早期,缺乏這種鍛煉,同時,她與父母的互動模式也是非良性的,造成她日後生活,隻要與人交往,總會産生問題,使得人際關系很糟糕,生活中一直沒有朋友。
薛敏從小直到現在,一但不按父母意願行為,就會挨罵挨打,父母也常指責她“笨得象豬”。從心理學上看,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常常是通過父母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父母的評價和态度象面鏡子,我們看到鏡子中的“我”是什麼樣子,就會怎樣看待自己,形成自我知覺。薛敏與父母的互動方式,導緻了她自我認知極其偏低,形成自卑和極端地自我否定的性格,比如在咨詢中,我讓薛敏舉出自己的優點,她很自然答道:“老師,我一點優點都沒有,真的!”也正因為父母習慣于指責薛敏,總說她這也不行,那也做不好,加上她媽媽也習慣于凡事往壞處想,生活環境的影響和媽媽思維方式的潛移默化,薛敏習得了負性自動思維模式。
薛敏從小就十分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遺憾的是她的父母一直沒有給予,人在兒時希望得到而有沒有得到的東西,會在潛意思裡形成缺憾,這個人在以後生活中,就會付出一生的精力和代價去追求這種缺憾東西。加上薛敏自卑的性格,導緻她在人際互動中,非常在意别人對自己的評價,一方面,她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評價,具體的策略是,用讨好的方式迎合男朋友和别人,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恐懼别人消極評價,具體表現為,與人交往逃避和退縮,心中充滿了“怕”字。
薛敏兒時的經曆,讓她自然形成一種内在心理邏輯:隻有我各方面都很優秀,别人才會看得起我。這種心理邏輯會導緻完美主義傾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一旦感覺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強,就十分苦惱,時刻希望自己能超過别人,與人交往的對抗性和控制欲特别強,比如容易和人“擡杠”和“頂牛”。因為父母性格的影響,使得薛敏也象父母一樣,看待問題極端偏執,脾氣急躁,愛抱怨。具體表現是不斷抱怨環境、抱怨上天不公,抱怨生活盡是煩惱,一點開心的東西都沒有。
由以上分析看來,人有什麼樣的童年,就形成了什麼樣的性格,并形成特定的心理模式,并由此構建以後特定的人際關系網絡。對以上問題的分析,我們共做了三次咨詢,主要目的是讓她認識自己,并覺察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及其形成根源,在咨詢過程中,我不斷傳遞一些觀念:雖然我們是過去的産物,但不是過去的犧牲品;我們可以控制的唯一的人是自己;不管事情有多糟,總是有希望的。以此增加薛敏的内在力量感,增強其改變的決心。
針對薛敏以上問題,每次咨詢時僅對1-2個問題,深入探讨,并都商定家庭作業進行鞏固。比如,對自卑和極端地自我否定,家庭作業是讓她找出自己30個優點;對負性自動思維改變,是讓她做《負性思維自查表》。在第四次咨詢時,我們重點讨論:如何看待别人的評價?我問到:“你有沒有缺點?”她回答:“有。”“那你有沒有優點呢?”“也有。”我繼續問:“當别人看到你優點時,你的缺點是否不存在了?”她回答:“不是。”“當别人看到你缺點時,你的優點是不是就沒有了”“也不是。”我緊接着問道:“那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薛敏經過思考,終于自己得出了比較合理的觀念:人都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别人怎麼看待自己,和真實的自己沒有關系。“是啊,既然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而我們一定讓自己完美,隻可能受挫,太在意别人的評價,一味追求完美,自己會很累,是嗎?”她若有所思,頻頻點頭,看到薛敏能開始接納自己,我心理也有了種成就感。
在之後的咨詢中,重點放在她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主要就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做行為上可操作性探讨,并以家庭作業方式,在現實生活中落實。比如學會共情、學會傾聽、學會贊美别人,學會包容和接納他人,習慣與人分享、不排斥和嘲笑别人、不要企圖控制他人、停止抱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處理事情有彈性、不固執、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對别人感興趣的事情發生興趣……薛敏漸漸明白,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需要改善自己與人互動的方式,重要的是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交往中滿足别人的需要,給别人“良好感受”是關鍵,僅僅一廂情願地去喜歡誰,是沒有用的。薛敏的媽媽看到她的變化,在我的建議下,媽媽也主動來咨詢,目的是為薛敏的改變營造一個更有利的家庭系統環境。
通過近半年的咨詢,薛敏學會評價自己行為的質量,知道對自己的行為做更有效的選擇,人際關系狀态有了明顯的改善。雖然咨詢沒有讓她找回自己的男朋友,但薛敏對這件事情有了全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薛敏人際交往能力的得到不斷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她能夠通過自己,尋覓到适合的如意中人,并發展出良好的關系狀态。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我”是過去一切體驗的總和。這意味着“我”=體驗,人有時會愛上過往的一切體驗,包括那些痛苦的體驗,來訪者會認為,這就是“我的”。來訪者和痛苦作戰,有時也會愛上這種戰鬥,遺憾的是,他們常常要麼戰略思想不清晰,要麼作戰能力不夠,結果,人生在不斷制造同樣的痛苦,悲劇再次重複,形成惡性循環。要覺察并破掉這種循環,才能走出命運的怪圈。從本案例來看,接受咨詢的過程,就在打破這種循環,人總是需要成長的,拒絕成長的人,生活痛苦的東西自然就多。人際交往能力的成長,對一個人的生活品質,非常重要!有些心理問題,其實就是這種能力問題。(注:本篇文章經來訪者同意,化名登出)
王勁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