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專家的眼裡看來,凡是讓人格外動情的電影,必然能觸動人的潛意識中的秘密。電影《大話西遊》掀起的熱潮至今方興未艾,它在中國和日本青少年中的走紅成為人們探讨的文化現象。它打中了青年人的哪根神經?記者為此與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咨詢師吳勤作了一番探讨。
吳勤首先從精神分析的視角重新演繹了一番劇情。他說,轉世孫悟空至尊寶(周星馳扮演)在五嶽山當“山賊”。他窮困潦倒,蝸居在大漠野店,前呼後擁着一群披麻袋片的弟兄。他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但是真遇到了“白骨精”和“蜘蛛精”,又總是撤退在先。貧窮、軟弱、自大、欺騙、自私自利、勾心鬥角在他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他稀裡糊塗地去追求“白晶晶”(白骨精所變),以為自己全身心地在愛她,但又陰差陽錯地觸動了“紫霞”姑娘愛的心弦。偏偏命運又安排他注定要跟唐僧去取經。他奮起與命運抗争,千辛萬苦地找到白晶晶,準備和她結婚。
故事似乎就應該以完美的婚姻結束,但婚沒有結成。紫霞留在他心中的眼淚,又使他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自我”。于是他“奮起”戴上緊箍咒,完成了從至尊寶到美猴王的轉變。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孫悟空是個完美的形象,象征着充滿信心、力量、智慧、能博得衆多異性青睐的男性成功者。相反,至尊寶象征着自卑、怯懦、弱小、渴望強大而又沒有能力達到目标的幼年男性。電影中的各種形象代表了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人和事:蜘蛛精随意吐出的絲就可以把至尊寶纏住,這是孩子心目中有絕對控制力的母親的形象;唐僧,也是個倚老賣老父母形象的真實縮影;牛魔王,邪惡而強大,象征着人對死亡的巨大恐懼;月光寶盒,象征着機遇;白晶晶,象征着錯誤的愛情;紫霞,象征着正确的愛情;盤絲洞,象征着母親提供的閉鎖環境;夕陽武士,象征着現實中的自我;緊箍咒,象征着良心、道德的束縛;取經,象征更高的精神追求―――心靈成長。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大話西遊》講的是一類男人的成長曆程。一個自卑、懦弱的青春期男孩,一直軟弱地生活在父母親的控制之下,他不斷地抗争,不斷地失敗,由此學會了回避自己的真實情感,學會了很多圓滑地應對外部環境的技巧。他茫無目的地生活,直到有一天,經曆了複雜的感情過程,才發現内心的真實情感。他通過确立人生目标,找到了自我的力量和價值,從此走上追求心靈成長的道路……
影片演繹了紛繁複雜的人生,其結局恰似一位心理醫生為青年人開出的藥方,幫助現實中的人們體悟生活的真谛。其感人至深概因如此。
大話西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