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美文
當前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美文 正文
    26 2011.09
心 塵
日期:2011.09.26 點擊:

經過每天上課的路,突然發現印象中光秃秃的楊樹已經枝繁葉茂,當我還在感慨春天怎麼還不來的時候,那些葉子一直在默默滋長,不知不覺中已經郁郁蔥蔥,可以為我們擋風遮雨了。

當我們去做大事小事時,不能成功的情況有二:一是它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二是能力範圍之内卻不能做到。後者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沒有足夠的毅力和正确的方法;二是缺乏自信,當你反複暗示自己"這是不可能的,不合常理的",它對于你來說就真的不可能了。

國産的恐怖電影沒有許多真正血腥的場面,而是側重于心理暗示,常常讓人看過之後望着門口發呆,總覺得有什麼可怕的東西正躲在門後,随時會面目猙獰地撲過來,于是産生了恐懼。鬼本不存在,這每個人都知道,但在受收到一系列暗示和引導後,你開始"半信半疑",這樣,不存在的東西因為你認為它存在而對于你産生了和他确實存在一樣的效果,這就心理暗示的結果,讓一些本不存在的東西發揮了作用。

來自外界或自身的各種心理暗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人能力的發揮:在地上畫出一條半米寬的路讓你走,你會覺得"很簡單",但如果是走在懸崖間的獨木橋上,你是否會笨手笨腳,寸步難行?經過反複練習後,你才會堅信"這很容易,自己是絕對做得到的"(事實也正是這樣)這種暗示使人不畏懼失誤,卻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失誤的發生。那麼,不經過反複練習,怎麼就不能堅信那些自己能力範圍内的事呢?是不良的心理暗示增加了我們所感受到的難度。

心理學通過大量測量揭示了人類遺忘的規律,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記得又快又牢,而有些人記憶效果差,并提出了相應的有助于記憶的方法控制和避免有害于記憶的各種因素。這讓我想到自己曾在高三時嘗試一種背單詞"過目不忘"的方法,後來達到了每天花90分鐘背100個生詞并可以在不複習的情況下維持一周記憶的效果。我曾在大三時發現了克服寒冷的方法,确切的說,是将環境作用于我而産生的寒冷感覺程度降到最低的方法,這使得我從每逢流感必中并将原因歸結為不愛鍛煉體制虛弱(我們常會錯誤地分析産生問題的原因并導緻了問題長久得不到解決)的狀态變得冬天穿得很少也不覺冷。我認為寒冷是"對環境的不夠了解","對寒冷的畏懼",給自己"外面很冷,無法忍受"的心理暗示等心理因素與實際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你抛開諸多心理因素,"寒冷"的程度會大大降低。比如當你頭疼時,如果坐在那抱怨,會不自覺地産生一種自我暗示"我頭疼,我受不了,這是無法停止的痛苦"。這時,你可以去玩兒自己感興趣的遊戲,當你全身心投入其中時,頭疼的實際程度不會改變,而你實際感受到的痛苦會大大減輕,因為它隻是一種感受,你不去想它就抛開了那些心理暗示。試想當地震發生時,你不顧一切地從樓裡逃出,跑到安全的地方避難。這個過程中你會在乎什麼寒冷頭疼嗎?也許根本就感覺不到這些了。

通過這些例子,可以看到:一些本不存在的東西因為你堅信它的存在而(對于你)發揮着和它确實存在一樣的作用效果;一些原本簡單的事因為你堅信它不可能而(對于你)變得真的不可能了;心理暗示可以很大程度地影響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而産生的主觀感受程度。這在實踐上的意義是:隻要有意識地避免那些不良心理暗示的作用,就可以去掉他們産生在不良心理感受上的附加效果,從而減輕痛苦和負擔,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能力。同樣,隻要有意識地建立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心理因素就可以産生積極的效果。

對于以上所說的"過目不忘,寒暑不侵",沒有親眼見到,你會相信嗎?你覺得可能嗎?你是否會覺得我是在聳人聽聞?這就是你永遠都做不到這些的原因。再來講個蜘蛛的故事,蜘蛛不會飛,卻可以把網淩空結在兩個屋檐間,你知道它是怎麼做到的嗎?如果你想不到,也未曾親眼見到,你自然會認為它不可能做到。問題就在于,你不知道的就都不可能嗎?這裡潛藏着一種心理"我什麼都知道",這就導緻了一系列錯誤的認識:你不知道那是怎樣的,所以堅信它不可能,對于不可能的事自然不會去想它究竟是怎樣,終究都不會知曉,更不可能做到,這使得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實踐都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許多人安于現狀,不能"突破自我"的原因也在于此。潛能是需要挖掘的,需要不斷嘗試那些自己很想卻做不好的事來鍛煉自己,實現自我超越,但前提是你必須堅信自己巨大"潛能"的存在,隻是尚未顯現出來,曆史上許多科學家追求真理的故事都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如老師所說,我們處在一個知識決定命運的時代,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将在即将步入社會的這短短幾年裡,通過學習這條捷徑迅速提升自己,來決定此後一生的命運。随着奧運會,世博會的到來,中國走向世界,随之而來的是無限的機遇和不可限量的發展空間。老師說,"身處這樣一個時代,你們應該每天高興得走在路上都會笑出來。"然而,實事是,許多大學生每天愁眉苦臉,很不豁達地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抱怨牢騷說"我是多麼不快樂"。

可能理工科的學生就是這樣,有探究的精神,想要把諸如"什麼是快樂?","人為什麼會不快樂","如何能夠快樂"的問題條理清晰地整理出來。雖然人文學科的老師告訴我們,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分析諸如信仰,人生意義,世界觀這些非科學範疇的對象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但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認識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那麼就首先來研究一下,人為什麼會不快樂。書上說,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綱目,關注于人的成德和仁德社會的實現,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仍在一定程度上奉行這一理念。然而現實社會并非或尚未達到這個程度,這就會使人在心理上遇到許多挫折,産生如失望,氣憤,不平,失落的感受及相關的心理問題。同時,儒家要成德,就必然要求人克服許多生物性的欲望,這也會導緻心理沖突。另外,道家思想認為是欲望帶來了人的精神痛苦,放棄欲望或少欲少求就能大都心理平衡和健康,主張"恬靜虛無,退讓不争"。中國人信"緣",信"命",信"報應"便是典型的通過自我心理暗示把不願接受的結果歸結為神秘力量,個體的責任感消失了,自責,愧疚,失望等不利的心理反應就消失了。受道家的影響,人們少了幾分"好勝"和"競争意識",也就少了幾分對由"成就感"給人帶來的精神快樂的追求。

而在我看來,那些向來被認為是"就應該令人痛苦的事"未必就真的那麼令人痛苦,那都是先入為主的錯誤的心理暗示。痛苦和快樂永遠是對立統一的,要看到統一,就像一枚硬币的兩面,痛苦和悲傷隻是用來寄托一種情感,而快樂可以不斷燃起對生活新的憧憬和希望。不快樂是種暫時性的心理狀态,由于一時心的偏執,讓自己一頭紮入不快樂的深潭中,掩蓋了青春飛揚,鎖住了樂觀釋然,越掙紮越深陷,以至于整個世界被心染成灰色:任何事物隻有陰暗的一面,花開意味着凋謝的傷感,相聚意味着離别的凄涼,期待成了壓力,機遇變成負擔,看不到關懷,聽不到問候,所有人都變得自私自大。

當一個人處于不快樂的狀态時,憑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難排解,甚至會越陷越深,這時最需要的就是朋友--一個懂得關心他人的人,一個能夠坦誠相待的人,一個傾訴的對象。如果你有許多這樣的朋友,那麼你一定是快樂的。書上說:"如果生活中沒有了分享,快樂和悲傷都将是一種痛苦。"那麼,反過來:"如果生活中充滿了分享,快樂和悲傷都将是一種幸福。"我想,這應該就是快樂的所在。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可以反作用于物質。就是說意識是可以反作用于意識的。撫去心塵,世界将充滿陽光;重拾信念,再為自己未泯的理想而奮鬥。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