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1900年,弗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标志着現代心理學建立,迄今為止,滿打滿算也隻有一百年多一點的時間。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論述,就好像蓋起了一座三層小樓,最底下是生理健康,第二層是心理健康,最上面帶露台的一層,就是社會功能健康。心理健康承上啟下,不可或缺。你雖體魄強壯,心理卻不健康,就不能算是一個“大寫的人”,也就無法實現完滿的社會功能。反過來,哪怕你的生理上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但你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你恢複生理健康,幫助你完成自己的社會功能。蒙田說過: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自己。解讀心靈的秘密,了解自己,是一切成功的基石。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學不單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也是心靈探險。如何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心靈健康不是一句空話,明了自己的心理結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對小樓第二層,來一番檢修加固。讓你的紅色花瓣,迎着太陽綻放。可能有人說,我最煩人家說心理有毛病了,那不是離精神病不遠了嗎?我沒病,我好着呢。北京人遇到自己反感的人和事,愛說一句話:你這個人怎麼啦?有病啊?聽的人也很不高興,回嘴道,這說誰呢?誰有病?你才有病呢!這裡所說的“有病”,意思是這人腦子不正常,半癡半傻,相當于一句罵人話。很多人把精神和心理混為一談,其實它們雖有關聯,但更有區别。精神病指的是精神系統的疾病,通常伴有幻覺、妄想、廣泛的興奮和運動性遲滞等等精神障礙的行為。而心理範疇的問題,并不包括這些病理表現。把精神和心理分開很重要。精神病隻是很少數人罹患的病理改變,而心理則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正常組成部分,就如同人人都有心、肝、脾、肺、腎一樣。心理也像生理一樣,會有毛病。心理有了毛病,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生命過程的正常組成部分。既然一個人的身體會感冒,那麼人的心理也可能會“感冒”。心理“感冒”了不要緊,抓緊治療就是了。也許有人會說,我的心理健康得很,不需要特别的保健和愛護。這話有幾分道理,但還不全面。有人心理素質比較好,就像有人天生體魄強健一樣,但健康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比如運動員,身體機能要比普通人強,但他們也會發燒,肚子疼,也需要不停地鍛煉和補充營養。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不能封進冰箱冷藏起來。現代社會節奏很快,方方面面的壓力彙聚到一處,現代人所遭遇到的困境和挑戰是空前的。在這種情況下,關懷自己的心理健康,呵護心靈,是明智和刻不容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