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後期,面臨着求學、求職、求偶三大人生課題,自我的認同、學業的成敗、職業生涯的規劃,社會交往的拓展、與異性的關系等等,都會帶來壓力,使大學生産生心理上的困擾。面對這些成長的障礙,大學生會采用什麼方法去解決?在我們對泰安醫學院343名醫學本科生的一項調查中發現,72%的大學生曾通過讀書來解決心理困擾,其中,因戀愛煩惱求助圖書的人占48.1%;因就業壓力求助圖書的占51.1%;因交際困難求助圖書的占61.8%;因性的困擾求助圖書的占89.2%,而因這四項主要困擾求助心理醫生和輔導員的卻很少。這些數字一方面表明大學生确實需要心理幫助,另外一方面也說明,“閱讀療法”深受大學生的歡迎。
其實,閱讀療法也稱圖書治療,在西方已有幾百年的曆史,目前仍受到國外醫學界和圖書館界的普遍重視。《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第三版這樣解釋閱讀療法:①用有選擇的讀物輔助醫學和精神病學的治療;②通過有指導的閱讀,幫助解決個人問題。英格蘭布裡斯托爾大學的醫生,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閱讀詩歌比吞服藥丸能更有效地治療焦慮症和抑郁情緒。”“1989年,賴爾登和威爾遜分析了1981年以後的所有試驗報告,得出結論說“圖書治療是有效的,特别表現在增進自信、改善行為和改善人際關系方面”。
美國精神醫學專家高爾特說:“圖書館是一座心智的藥房,存儲着為各類情緒失常病人治療的‘藥物’。”大學生喜歡到圖書館去找“心藥”,首先是經濟、簡便、及時。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的服務都是免費的,不必花錢,又可以随時借閱,同時攜帶方便;第二,圖書館是個人人都去的公共場所,到那裡進行“閱讀治療”,不洩露任何隐私,沒有精神壓力,不會有傷自尊。比如,大學生有些心理困擾是難以啟齒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據調查:“90.9%的學生未接受過有組織的性教育”。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傳統文化體系對性的長期禁锢,使得青少年在性發育成熟到來時,得不到科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以緻産生困惑。有了性困惑又羞于向别人啟齒,圖書館便成了大學生獲取性知識的主要渠道。1997年3月,同濟醫科大學張揆一教授在《愛情婚姻家庭》雜志上開設的《醫學教授談性知識》系列講座,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歡迎。它不僅傳播了科學的性知識,而且也使大學生讀者解除了困惑。此外,目前高校裡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老師還太少,設施也不完備,大學生即使想尋求幫助,也往往有許多顧慮和限制,而“閱讀療法”彌補了這一不足。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一般都能從圖書館收集的心理學著作和文章中找到問題的成因和解決辦法。對于渴望更深地認識自己和克服成長障礙的大學生來說,閱讀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與心理學家進行無聲的交談。有些同學正是通過讀書,鼓起了去找心理醫生的勇氣。即使沒有心理疾患,也可以通過讀書增長心理健康知識,增強抵禦心理“病毒”的免疫力,開發生命的潛能。可以說,閱讀療法既能起到治療的作用,也能起到預防和促進發展的作用。
閱讀治療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圖書館是責無旁貸的。但是,由于圖書館缺乏懂心理知識的專門人才,所以需要心理醫生的指導,而要開展好這項工作,又離不開大學生的配合。因此,成立由心理醫生為指導,圖書館員、大學生心理協會成員參加的閱讀治療委員會,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大學生心理協會成員,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反映給圖書館、心理醫生。圖書館在閱讀、流通兩大接觸學生最多的部門,挑選出熱愛這項工作,并具備相關知識的專職閱療研究人員,并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經常地提供心理咨詢書目、刊目、專題文章,指導學生閱讀。
閱讀治療大學生的心理障礙,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進行探索。
來源:中國青年報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