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輔導
當前位置: 首頁 原站點 生涯輔導 正文
    07 2017.04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日期:2017.04.07 點擊: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工作的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核心是開發崗位和人崗匹配。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給高校畢業生就業造成哪些影響,又會帶來哪些機遇?促進大學生就業應從哪些方面努力?記者日前采訪了相關專家。供需兩側同時發力 暢通大學生就業之路——訪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記者:現在正是大學生畢業季,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如何? 賴德勝: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2016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達到765萬。有的人認為,大學畢業生數量過于龐大,增長過快。對此,我有不一樣的看法。我國總人口是13億,但是勞動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28年,這反映出當前我國勞動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質并不是很高。765萬的大學畢業生加入到勞動大軍裡面,能夠提升全國勞動人口的平均文化素養。另外,中國未來發展需要不斷提升自我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和增量,那麼,大學生畢業數量的快速增長是很有必要的。事實證明,很多國家在邁向中高等收入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都經曆過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張的時期。 雖然大學生就業總量壓力不減,但是初次就業率一直比較平穩。目前,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大概是80%。有的畢業生是在畢業幾個月之後才開始找工作,所以如果在3個月或者半年之後再來統計就業率,就業率就會大幅度提高。 另外,大學生就業存在結構上的不平衡。一是重點大學與非重點大學之間就業率差異大,一些重點大學的就業率高達95%以上,而一些非重點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可能不到70%。二是不同專業之間就業率差異也較大。 記者:請您分析一下,造成目前就業現狀的原因有哪些? 賴德勝: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維度影響就業: 第一,供給維度。從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變化來看。自從我國實行高等教育擴張政策之後,大學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就業壓力總量不減。從大學畢業生的質量差異來看。教育資源配置上的差異,導緻不同學校之間學生質量的差異,也就導緻不同學校之間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偏差較大。 第二,需求維度。我國的産業以制造業為主,低端制造業發展充足,而這些産業對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要求不高。但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文化産業等發展不足,導緻對大學生等這些高層次勞動者的需求不足。不同地區之間,東部與西部對勞動力的需求差異也比較明顯。 第三,勞動力市場維度。如果勞動力市場是充分競争的、自由的,很多畢業生就能更加理性地選擇就業的城市。但事實上,大城市集中了較多的資源和就業機會,導緻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使得畢業生就業存在結構上的偏差。他們甯可在大城市裡暫時找不到工作,也不願到一些中小城市尋找工作。 經濟結構轉型下大學生就業機遇挑戰并存 記者: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期,這給我們大學畢業生帶來了哪些機遇?又有哪些壓力和挑戰? 賴德勝:當前我國經濟轉型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主要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闆。其中,淘汰落後産能涉及到鋼鐵、水泥、煤炭等十多個産業。這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會造成一定影響。比如鋼鐵業,以前是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行業,現在産業結構調整使得企業内部富餘人員尚且需要分流安置,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能力就不如以前,給就業帶來了壓力。 然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創新驅動。低端産業向高端産業轉型,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本,尤其是高層次的人力資本,這又為勞動力市場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領域。比如,我們現在搞文化創意産業,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這都有利于大學生實現就業。另外,自2015年我們提出“中國制造2025”以來,制造業走産業升級的道路,需要新時代的一批“大國工匠”,這都有利于職業院校的學生和一些大學生的就業。 促進大學生就業供需兩側需同時發力 記者:您認為當前我們應該如何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呢? 賴德勝:促進就業主要從兩個方面努力,一個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才培養改革,另一個是需求側改革———勞動力市場改革。具體有以下幾點: 第一,轉變人力資本供給觀念。我們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積累,因此,促進大學生就業關注點不應該在總量上,而應該在結構上。随着我國經濟增長和産業結構調整,創新人才需求量會持續增加。盡管目前存在大學生畢業季找工作時間略長的問題,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大學生依然可以找到工作,而且未來的就業質量高于普通勞動者。 第二,提高人力資本的供給質量。重點院校應繼續發揮高層次人才積累功能,非重點院校關鍵在于提升質量。在保障大學可持續發展、實現高端創新人才積累的基礎上,國家有必要推進以下幾項改革:首先,把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适當向非重點院校傾斜,讓更多大學生享受優質資源,确保大學畢業生的文憑信号在勞動力市場上“不貶值”。其次,借力“高學曆海歸潮”,積極推進人才引進計劃,提高非重點院校大學師資水平,适當提高畢業生标準,從出口端保障人才質量。最後,建立非重點院校與重點院校的聯合體系,推進“雙培”計劃落實。 第三,加快人力資本需求側改革,加快産品生産和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在淘汰産能的同時扶持和打造新興産業,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中長期策略。淘汰産能是“破”的工作,容易進行,然而,打造新興産業是“立”的工作,需要長期堅持。具體來看,繼續推動已有優勢新興産業的發展是保障,如計算機、金融等;加快第一産業轉型升級是動力,如現代農業生産基地和高科技綠色産品加工行業是吸收農林牧漁業專業大學生的“主戰場”;探索和發展新産業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如推動文化産業供給端服務創新,進而讓文史哲專業方向的人力資本迸發潛能。另一方面,打破勞動力市場分割依然是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要進一步簡政放權,采取“緩管制,慢規定”原則,對新興行業沖擊帶來的傳統行業變革提供寬松的市場環境。同時還要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減少空間割裂形成的勞動力價格差異,提高人力資本水平與勞動力價格的相關性,從而引導大學生到不發達的地區就業。 第四,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在勞動力市場上,供給方和需求方的信息往往不對稱,這需要相關部門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減少供需雙方的求職和招聘時間、成本,促進雙方在就業上達成一緻。同時推動勞動力市場的制度建設,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五,政府、社會和企業為就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最終還是需要求職者自己努力争取。現在有些大學生“等、靠、要”的思想嚴重,一些大學生和家長對工作單位存在偏見,這些都需要引導和更正。(李方)2016年就業藍皮書顯示——建築、制造類遇冷信息技術、教育行業受捧

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發布2016年就業藍皮書。藍皮書顯示,大學生就業呈現以下幾方面特點。 創業與深造是穩定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2015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1.7%。其中,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2.2%。2015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與2014屆和2013屆基本持平。 2010-2015屆本科應屆畢業生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從82.6%下降為74.2%。伴随着這一下降趨勢,讀研與創業的比例持續上升。這表明本科畢業生的去向正在從“單一出口”(即受雇全職工作)向“多口徑分流”(即“正在國内讀研”+“正在港澳台及海外讀研”+“自主創業”)轉變。其中,畢業生留在國内繼續深造的增速最為明顯。 應屆畢業生創業比例上升,但畢業生三年後的創業比例更高,更多的畢業生将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再投身創業。 解讀:雖然去年與今年經濟下行,但2015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基本穩定。這是因為大學畢業生的創業和深造比例上升,減少了需就業的基數。 信息技術、教育和醫療領跑産業升級 從吸納畢業生的規模來看,從事“媒體、信息及通信産業”的本科畢業生比例從2010屆的8.5%上升到2015屆的10.5%,在主要行業類裡排到第二;畢業後成為“計算機程序員”“互聯網開發師”“電子商務專員”的比例合計為5.6%,占了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十大職業裡的三席。 教育産業升級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需求增長。根據麥可思數據,本科畢業生就業于教育業的比例從2010屆的5.2%上升為2015屆的13.6%,在主要行業中居于首位,但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就業量來看,本科畢業生就業于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的比例從2010屆的1.7%上升為2015屆的5.7%,增長僅次于教育業。從薪資水平來看,畢業半年後就業于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的本科畢業生月收入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畢業三年後就業于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的本科畢業生月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解讀:信息技術領跑産業升級,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加強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建設。教育行業盡管就業量大但收入不高,容易造成優質師資流失。這對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師範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在職業期待、素養提升方面提出挑戰。醫療産業需求量增長、起薪低、後勁足但釋放期晚的特點,需要高校管理者注重畢業生職業發展評價,統籌規劃,對醫學人才的培養過程及職業晉升路徑進行優化。

建築業、制造業面臨挑戰 建築業吸納本科畢業生的規模在過去六年呈現一種倒“U”型曲線,從2010屆的6.7%到2013屆達到峰值10.6%,到2015屆回落為8.2%。建築裝修行業也被2015屆本科畢業生列為就業滿意度最低的十大行業之一。 以加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例如機械五金、電子電器等,在過去6年已持續面臨下行的壓力。從就業質量來看,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滿意度最低的十大行業裡,制造業占了七席。 解讀:産業升級對勞動力在知識、能力、素養方面提出新的匹配條件,也對培養過程提出新的需求。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建築、制造等相關專業的院校,應在實習實踐、學生參與、課程創新等方面提高培養質量,滿足産業升級的社會需要。 民營企業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支撐凸顯 從雇主類型來看,本科畢業生在民營企業的就業比例已超過半數。這一趨勢伴随着國企與外企對畢業生需求的疲軟。這反映出國企正在經曆新一輪的産能調整,外資企業也受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而民營企業的靈活性呈現了其對畢業生就業支撐的持重。 從雇主規模來看,本科畢業生在中小微企業就業的比例也達到半數。這反映出中小微企業更具活力。文章來自:中國勞動保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