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當前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正文
    14 2022.04
古文精粹,歎為觀止 ——一部普及版的學堂讀本如何成為經典
日期:2022.04.14 點擊:

海濱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無數的文人墨客、名人大家,給後代留下了跨越時空的經典作品。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有這麼一部典籍,問世以來,一直作為古典文學的啟蒙讀物在民間廣為流傳。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古文單元的二十多篇文章皆選自這部典籍,同時曆年中高考所有涉及的經典文言篇章,也幾乎都是出自這部典籍。它就是《古文觀止》。作為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被古今諸多文學名家所追捧的典籍,《古文觀止》到底擁有怎樣的魅力?

 

 

【沾溉國人 影響巨大】

 

《古文觀止》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私塾學堂使用的古文讀本。《左傳》記載:吳公子季劄在魯國觀賞樂舞,當上演虞舜的《韶》樂之後,季劄贊歎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認為已經觀賞了最高水平的了(觀止矣),其餘的就不必再看了。編者以此“觀止”來冠書名表示本書已将古文中的精華選盡了。這是一部無名的編者選定的名聲極大的讀本。選編者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名不見經傳,史料記載很少,可是《古文觀止》卻在編成三百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著名的蕭統《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金克木說:“讀《古文觀止》,可以知曆史,可以知哲學,可以知文體變遷,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國的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幾乎可以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切。”宗璞說自己真正反複閱讀的書并不多,真正有時看看的是《古文觀止》,因為擔心混亂的語言環境會影響自己的筆墨,就隔些時間拿起《古文觀止》念篇古文。巴金少年時背誦過《古文觀止》,朱光潛、餘光中、梁羽生、賈平凹都受到過《古文觀止》的沾溉。原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同志,出身理工科,精通英語,又擅長背誦《古文觀止》。

 

【百家彙集 縱橫交美】

 

《古文觀止》是一部縱橫交美的古代優秀作文選。言其縱,是因為編者按曆史的流程将曆代最優秀的古文家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編錄,讀之如同漫步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的長廊,沿波讨源,因枝求葉,可以明晰清爽地體會到其中的脈絡;言其橫,則是指《古文觀止》幾乎收存了我國古代文章的主要體裁與各類題材。我們看到:先秦外交官的優雅而婉轉的辭令如何完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縱橫家們又是如何唇槍舌劍捭阖天下釋難解紛的;帝王求賢若渴,于是下诏,臣子滿腹良策,于是上表;魏晉名士蘭亭聚會了,王羲之把它記下來;徐敬業要讨伐武則天了,駱賓王大書檄文;關心政治的,諸論紛出,了解民情的,各傳頻作;朋友要走了,有贈序,從自然中歸來,有遊記;于是我們看到了蘇轼為韓愈作的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于是我們看到杜牧用文字還原的阿房宮;還有考試的策論,自薦的求職書;還有夢想中的桃花源,酣醉後的醉翁亭;嶽陽樓上的憂患意識,滕王閣中的書生意氣……一切都在這個世界中呈現,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選篇精當 評注精妙】

 

按照編選者的初衷,這本《古文觀止》主要是供八股取士的清代私塾學堂裡的生童摹範學習的教材,其規模遠遠不及真德秀《文章正宗》、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其同時代更有諸多的同類型普及性選本,而《古文觀止》能夠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人們閱讀、學習古文的經典選本,根本原因在于選文的經典、評注的精妙、規模的适中。本書所選古文,以散文為主,兼收骈體。先秦選《左傳》34篇,《國語》11篇,《戰國策》14篇,兼及《公羊傳》《谷梁傳》《禮記》等若幹篇;秦漢選《史記》14篇,兼及李斯、賈誼、晁錯等若幹篇;六朝選篇不多,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等在其中;唐宋時代選得最多的是韓愈24篇,柳宗元11篇,歐陽修13篇,蘇轼17篇,兼及範仲淹、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元代未選;明代則選入宋濂、劉基、歸有光、袁宏道等12人文章18篇;清以前的經典作家和篇章基本被囊括。難得的是編者又對選文作了精彩的評注,為我們提供了閱讀攻略。有時從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進行分析,如歐陽修《醉翁亭記》評語:“通篇共用二十九個‘也’字,逐層脫卸,逐步頓跌,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創調也。”幾句話就将這篇文章散中有骈的風緻描述出來了。有時從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記·屈原列傳》評:“史公作屈原傳,其文便似《離騷》,婉雅凄怆,使人讀之,不禁噓欷欲絕。要之,窮愁著書,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宜其憂思唱歎,低回不置雲。”這段文字又将作者與傳記主人公心靈的共鳴之處一筆點透,道出其感人魅力所在。這一段段評語不僅有助讀作用,而其文字本身的清麗優美流暢婉轉也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這種二重審美又使《古文觀止》增添了不少魅力。從規模上看,《古文觀止》選錄了從先秦到明朝的文章222篇,分為12卷,篇幅長短适中,每一篇選文也都非長篇巨制,易于閱讀和理解,篇目和分卷比較勻稱,極宜普及和流行。

 

【經典要素 六點俱足】

 

有學者曾提出著名的“名著鑒定法”,認為人類社會公認的名著一般都具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其一,名著的閱讀者最多。它們不是一兩年内的暢銷書,而是長銷不衰的暢銷書;其二,名著是通俗易懂的,不是引經據典、晦澀難懂的;其三,名著不會因時代的更替而落伍,不會因為思想、原則、輿論的變遷而過時;其四,名著隽永耐讀,即使反複閱讀,也難以窮盡其底蘊;其五,名著最有影響力,并且富有啟發性和教育性;其六,名著探讨的是人類生活中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回顧《古文觀止》的經典“成長史”,從這六個方面來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中,《古文觀止》堪稱一部流傳久遠、裨益當世、并将澤及後人的名著。

 

 

 

【名篇撮要】

1.《馮谖客孟嘗君》  這是《古文觀止》中最引人入勝的一篇。“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貧困潦倒的馮谖自稱“無能”、“無好”,卻常常在廊檐下彈着長劍抱怨食無魚、出無車、家中無人照顧,孟嘗君在衆人的不平聲中滿足了他的一切要求,等待奇迹的發生。果然,馮谖自告奮勇去為孟嘗君去薛地收債,結果燒了債契空手而歸,孟嘗君大惑不解。宦海浮沉,失勢的孟嘗君黯然地回到封邑薛地時,百姓扶老攜幼相迎于道的感人場面使孟嘗君恍然明白馮谖用債契換來了什麼。故事并未結束,在孟嘗君的欽敬中,馮谖卻深謀遠慮地告訴他狡兔有三窟。馮谖奔走各國穿梭外交,不但使孟嘗君複位,而且“立宗廟于薛”,永遠地留下了退路。情節之曲折,辭令之巧妙,令人歎服。

 

2.《谏逐客書》  魯迅先生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這一篇則是李斯最出色的文章。秦王政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離開鹹陽的路上李斯上此書達秦王,秦王看後,派人急馳挽留,可見此書之強大說服力與強烈感染力。李斯針對秦國利益,抓住秦王心理,啟發誘導與批評警告并施,言之有情與持之有故齊發,有如長江大河,千帆競渡,滿紙生氣勃勃,勢不可擋,這樣的文章為先秦的縱橫家們作了一個滞後但完美生動的注腳。

 

3.《過秦論(上)》  西漢才子政治家賈誼才二十多歲就寫出了轟動一時千古傳頌的這篇《過秦論》,此文論證分析秦王朝的過失錯誤為漢朝帝王提供借鑒,以“過秦”而“規漢”。賈誼精心經營,斂氣蓄勢,高屋建瓴,一路鋪排,時而如小溪潺潺涓涓,時而有大潮波瀾壯闊,千折百回,寫盡秦國之強大,六國之實力,陳涉之寒微,層層對比,步步為營,在文章最後逼出了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然後戛然而止,将思索留給了漢文帝,也留給了我們。

 

4.《報任安書》  這封司馬遷寫給朋友任安的信中訴盡了司馬遷的委屈、恥辱、悲憤與哀歎,它表達了司馬遷的生死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它道出了司馬遷接受屈辱的宮刑以發憤作書的苦澀悲壯的心态。它波湧雲連,縱橫排宕,堪稱一篇小《離騷》。全文鋪排淋漓,矯健磊落,筆力真如走蛟龍,挾風雨,氣勢非凡。前人評價說:“史遷一腔抑郁,發之《史記》;作《史記》一腔抑郁,發之此書。識得此書,便識得《史記》,蓋一生心事,盡洩于此也。縱橫排宕,真是絕代大文章。”

 

5.《前出師表》  南朝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表之英也。”大詩人陸遊也感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仲伯間”。如此的贊譽,并非溢美,這篇奏表是諸葛亮走出隆中之後的半生奮鬥經曆的結晶,展卷捧讀,諸葛丞相勞碌勤苦、嘔心瀝血之情狀,聲淚齊下,剀切陳辭之形象如在目前,全篇酣暢淋漓、痛切憤激的氣勢背後,總有一種深沉凝重的真情在流動。有人說《前出師表》“一字一句,都從肺腑流出,不假修飾,而自為文章之勝。”

 

6.《滕王閣序》  這篇精美絕倫的美文幾乎可以贖盡它之前所有靡麗骈文的罪孽。年輕的才子王勃路過洪州,無意中參加了滕王閣上的盛會,中國文學史上卻因之留下了最美麗的篇章。其詞采華茂絢麗,至今看來餘霞滿目;其音韻和諧铿锵,至今讀來滿口留香。無數美麗的景、物、人、情,在這裡凝結成永恒的典故,無數的意境、意象從這裡流出。這是才氣靈秀所緻的至美樂章,走近《滕王閣序》才能初品中國古典文學的滋味與魅力。

 

7.《祭十二郎文》  談起韓愈,人們總會說其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沖飙激浪,瀚流不滞,其實韓文決非單純一面,其抒情散文委曲、含蓄而有情味。生離死别,兩世茫茫,這篇祭文正寫此情。《古文觀止》選編者評價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祭文中千年絕調。”讓我們一起品味祭文的最後幾句:“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

 

8.《秋聲賦》  自從屈原寫下“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寫下“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之後,中國文人眼中的秋就帶上了悲的色彩。歐陽修寫悲秋,自出機杼,從秋之聲着手,異于他人,文中的秋,不僅僅是自然之秋季,也是人生之秋季,心緒之秋季,故有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悲涼蕭瑟彌漫其中。據載,此文成後,歐陽修曾親手抄寫數本,其鐘愛之心可見一斑。

 

9.《前赤壁賦》  經受了“烏台詩案”的沉重打擊,蘇轼被貶黃州,那裡有著名的黃州赤壁,清風明月中,蘇轼來了,洞箫如訴中,蘇轼醉了,生命的有限與宇宙的永恒,赤壁昔日的刀光劍影鼓角铮鳴與眼前滔滔無盡的東逝之水令蘇轼徹悟了!人生是一個最美麗的謎!歡樂與憂郁、澄明與朦胧中,天亮了。文中有詩性的哲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文中有詩性的江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文中有詩性的洞箫:“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樣的文章就是蘇轼所謂的“行雲流水”。

 

10.《報劉一丈書》  明代“後七子”之一的宗臣以一封複信活畫出谄谀者的嘴臉,真正是毫發畢現,惟妙惟肖。宗臣以最樸實無華的白描手法,一筆一筆凸現出谄谀者由低聲下氣的求見到故作姿态的見面到出門之後的吹噓這樣一個醜劇,入木三分,字字見血,是描摹官場形迹的最出色的作品。

 

 

【金句輯錄】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書》)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李陵《答蘇武書》)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老當益壯,甯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同上)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雜說》)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範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轼《晁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