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系
當前位置: 首頁 師資隊伍 曆史系 正文
    11 2025.03
彭衛民
日期:2025.03.11 點擊:

一、個人簡介

彭衛民,男,1987年生,湖南雙峰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後,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巴渝學者”青年學者,重慶市第四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中國曆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外國文學評論》匿名審稿專家、海南省自貿港區高層次人才(C類),入選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人才與成果概覽”(2020年度)、“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者選介”百人名單(2023年度)。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項(青年、一般、冷門絕學重點)、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兩項(一等資助、特别資助)、國家“十三五”重點文化工程“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子課題、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等。獨著有《禮法與天理:朱熹<家禮>思想研究》《和刻本<家禮>校注》等書六部。在《外國文學評論》《文獻》《紅旗文稿》《人文雜志》《國際漢學》等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11篇論文為《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年鑒》全文/摘要轉載。研究成果獲第七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重慶市社會科學成果獎二、三等獎。


二、研究領域

東亞漢籍文獻學、東亞家禮學


三、代表性成果

(一)主持項目

1.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明清東亞周邊國家‘家禮’漢籍整理研究”(項目編号:18CSS003,結項證書号:20211484);

2.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越南漢喃研究院藏稀見家禮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編号:22BSS028,結項證書号:20242423;結項等級:優秀);

3.202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重點項目“東亞藏孤本家禮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編号:24VJXG003)

4.國家十三五重點文化工程“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子課題(項目編号:2019HBY07,結項)

5.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5批面上一等資助項目(項目編号:2019M650252,結項);

6.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14批特别資助項目(項目編号:2021T140583,結項);

7.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号:2016PY30,結項);

(二)代表性專著

1.《越南漢喃研究院藏稀見家禮文獻整理與研究》,中華書局2025年版。

2.《明清時期朝鮮、日本、越南家禮文獻的刊刻與傳播》,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版。(國家“十三五”重點文化工程“全球漢籍合璧工程”資助項目)

3.《禮法與天理:朱熹<家禮>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18年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項目)

4.《和刻本<家禮>校注》,巴蜀書社2019年版。(四川新華文化公益基金會出版資助項目)

(三)期刊論文

1.“‘同在聖賢爐冶中’:從越南北使兩篇‘辨夷’文再探清代東亞世界的華夷觀”,《外國文學評論》(CSSCI)2022年第4期,獨立作者。

2.“漢喃家禮文獻中的稀見中國禮書及其東亞傳衍——以明建陽書坊托名本《文公家禮》為例”,《文獻》(CSSCI)2025年待刊稿,獨立作者。

3.“‘流動’的傳統與‘再造’的經典:從越南漢喃刊印本《家禮》看中國禮學的域外書寫”,《朱子學研究》(CSSCI)2024年總第43輯,獨立作者。

4.“明代禮學的越南書寫——漢喃家禮文獻及所引中國佚書《新刊家禮或問》考論”,《域外漢籍研究集刊》(CSSCI)2024年總第28輯,獨立作者。

5.“越南漢喃研究院藏稀見《家禮》寫本解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4年第6期,獨立作者。

6.“寰宇之中誰是中華:從安南與朝鮮使臣酬唱看明清東亞朝貢圈中的華夷觀”,《域外漢籍研究集刊》(CSSCI)2022年總第22輯,獨立作者。

7.“淵源同一聖賢書:朱熹《家禮》在東亞世界的傳播與影響”,《朱子學研究》(CSSCI)2022年總第38輯,獨立作者。

8.“文公禮法家同教:《家禮》的朝鮮化與李氏朝鮮的中華觀”,《東疆學刊》(CSSCI)2022年第2期,獨立作者。

9.“最喜禮文同一脈:朱子《家禮》思想在越南陳、黎、阮朝的傳播與影響”,《國際漢學》(CSSCI)2022年第3期,獨立作者。

10.“複歸先王之道:德川日本古學派《家禮》思想的批判”,《濟南大學學報》(CSSCI)2021年第3期,獨立作者。

11.“朱子《家禮》思想在日本江戶時代的傳播與影響”,《國際漢學》(CSSCI)2019年第4期,獨立作者。

12.“中國傳統禮法關系的一個新解釋:以朱熹‘天理民彜’思想為中心的考察”,《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CSSCI),獨立作者。

13.“太山遍雨:明清時期東亞國家“家禮”文獻的刊刻與影響”,《深圳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CSSCI),《新華文摘》2019年第17期論點摘編,獨立作者。

14.“中國傳統‘家’的法哲學表達與演變”,《人文雜志》(CSSCI)2017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17年第8期全文轉載,《中國哲學年鑒(2018)》全文轉載,獨立作者。

15.“‘家’的法哲學建構何以可能?”,《天府新論》(CSSCI)2017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9期長文轉載,獨立作者。

16.“日本江戶時代知識人對朱子《家禮》的繼受”,《雲南社會科學》(CSSCI)2017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世界史》2017年第12期全文轉載,獨立作者。

1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家’哲學底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CSSCI)2022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22年第12期全文轉載,第二作者。

18.“清代漢學:在‘興奮’與‘緊張’之間——讀張循先生<漢學的内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争’的一個新解釋>”,《社會科學論壇》(CSSCI)2011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明清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轉載,獨立作者。

19.“我國台灣地區社會科學成果獎勵辦法的盱衡與啟示”,《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CSSCI)2013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2013年第4期全文轉載,獨立作者。

20.“失落的期刊分級與本真的同行評議——再論我國大陸與台灣學術評鑒制度的比較分析”,《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CSSCI)2012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出版業》2012年第9期全文轉載,獨立作者。

21.“現代民族國家認同的沖擊與重構”,《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15年第4期,第一作者。

22.“朝鮮王朝禮書考略——兼論<韓國禮學叢書>在域外漢學中的價值”,《延邊大學報》(CSSCI)2013年第5期,第一作者。

23.“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則結構功能主義無法解釋的案例——兼評蔔正民<明代的社會與國家>”,《中國圖書評論》(CSSCI)2012年第6期,獨立作者。

24.“朝鮮王朝政書考略——從通制與典章看中國禮學的朝鮮化”,《社會科學論壇》(CSSCI)2014年第8期,獨立作者。

25.“經典、儀式與地方知識人:明清時期民間喪禮中禮生及其對<家禮>的運用”,《社會科學論壇》(CSSCI)2015年第7期,獨立作者。

26.“禮理一體:朱子與<三禮>的對話(上)”,《社會科學論壇》(CSSCI)2016年第11期,獨立作者。

27.“禮理一體:朱子與<三禮>的對話(下)”,《社會科學論壇》(CSSCI)2016年第12期,獨立作者。

28.“朱子<家禮>朝鮮化進路:政治與文化認同的遞嬗”,《中國史研究》(韓國KCI)2013年總第83号,獨立作者。

29.“共同富裕:曆史省思與中國夢的進路”,《西南大學學報》(CSSCI)2014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7期長文轉載,第二作者。

30.“朝鮮燕行使節中華認同觀的遞嬗”,《西南大學學報》(CSSCI)2014年第5期,第二作者。

31.“‘諸夏不如夷狄’?——從<燕行錄>看李氏朝鮮的華夷情結”,《學術界》(CSSCI)2013年第3期,第二作者。

(四)報刊文章

1.“斷裂與聯結:儒學整體性格的‘漢宋之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1月10日曆史版,獨立作者。

2.“想象的烏托邦:16世紀朝鮮使節對明帝國的批判”,《中國民族報》2013年12月13日理論版,獨立作者。

3.“著書豈能隻為稻粱謀”,《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9月16日學術評價版,獨立作者。

4.“把握學術傳統與時代使命”,《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4月8日學術評價版,獨立作者。

5.“‘家’哲學:價值觀生産的重要範本”,《社會科學報》2017年9月7日學術版,獨立作者。

6.“學術傳統的‘内’與‘外’”,《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9月26日學術評價版,獨立作者。

7.“學術在締造美好生活中的使命”,《社會科學報》2018年5月17日學術版,第一作者。

8.“把握新時代東亞漢學研究的主動權”,《社會科學報》2018年11月27日學術版,獨立作者。


四、成果獲獎

1.重慶市第十一次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重慶市人民政府,2022,獨立排名)

2.重慶市第九次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重慶市人民政府,2018,排名第二)

3.第七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共青團中央,2011)


五、聯系方式

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海甸校區社科樓707

郵箱地址:pwmzc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