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當前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正文
    13 2025.03
海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
日期:2025.03.13 點擊:

一、戰略定位:國家使命與海南擔當的高度統一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黨委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方針,主動扛起自貿港建設中的民族工作擔當,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服務國家戰略的核心抓手。2023年12月,在校黨委統籌部署下,由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張繼友同志牽頭,依托學校二級實體科研機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并整合全校跨學科資源,成功獲批“海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與“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兩個機構以下簡稱“海大雙平台”),成為海南自貿港首個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省級-部委雙認證平台。

“海大雙平台”緊扣《國家民委關于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研究體系”要求,立足海南自貿港建設全球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戰略需求,服務自貿港建設全局的戰略支撐,按“曆史根基-現實實踐-全球對話”三維邏輯,将南海文明研究、自貿港制度創新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有機融合,開創了邊疆民族地區服務國家戰略的新範式,這種複合型定位填補了我國南海區域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戰略空白。


二、研究框架:學科交叉與戰略需求的系統集成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南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在考察海南及主持相關座談會時多次強調:“要深入挖掘曆史文化根脈,傳承紅色基因,深耕海洋文明積澱,活化利用民俗文化遺産,構建具有自貿港特色的文化體系。”圍繞這一戰略部署,在國家民委理論司和海南省民委指導下,“海大雙平台”錨定文化強國戰略,緊扣海南自貿港“向海圖強”使命,凝練出三大核心研究方向:

(一)自貿港制度創新與共同體協同發展

基地立足《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與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四大曆史錨點——冼夫人跨族群治理範式(嶺南百越文化整合)、蘇東坡瓊州教化實踐(中原文化與海島文明互動)、黃道婆棉紡技術革新(黎漢工藝融合與産業文明傳播)、邱濬治國理政體系(本土治理智慧現代化轉化)——為研究切口,系統研究海南島從“民族遷徙走廊”到“自貿港共同體”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演進脈絡,構建“制度型開放政策供給”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效能”的雙向驅動模型,為“海南城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制機制”建設提供海大方案。

(二)南海文獻保護與主權文化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更路簿》是中國人民經略南海的實證,需加強研究,為維護海洋權益提供曆史依據。”海大雙平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南海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整合曆史學、海洋學、考古學、國際法學等跨學科力量,系統性推進國家級非遺“南海更路簿”的發掘、保護、研究與數字化整理等工作,揭示其作為“海上絲路活态檔案”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傳承耕海文化中的雙重價值。

(三)跨文明比較與中華文明根性特質研究

通過深入比較“南海文明”與“地中海文明”的根性邏輯與文明品質,海大雙平台聚焦全球文明類型、海洋貿易網絡、和平發展理念三個維度,提煉中華文明經略南海的“和合共生”理念并論證其在環南海文明圈中的曆史呈現,為全球文明倡議提供理論支撐與海南案例。


三、學科賦能:基地建設對學校發展的戰略支撐

基地建設深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推動學科交叉滲透,培育新興學科增長點”重要指示,落實國家民委和教育部分别在《“十四五”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規劃》與《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幹意見》中提出的“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強化曆史學、法學、政治學等多學科協同攻關”,“建立跨學科交叉研究平台,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組建攻關團隊”的具體要求,以學科體系重構為抓手,聚焦三大研究方向,推動有組織科研創新:

1.學科體系重構:通過引進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高端人才建立跨學科融合創新機制,同步升級通識課程體系,開發“三交史”“東坡與海南”“南海文明與地中海文明比較”等特色課程模塊,構建起服務自貿港建設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新範式。

2.協同創新機制:組建學科交叉團隊,設立“學科資源共享池”,實現文獻數據互通、聯合攻關。打造“環南海數字人文實驗室”。

3.有組織科研實踐:聚焦三大研究方向,基地建設一年來,獲批縱向課題近10項,科研經費突破500萬元,涵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一般項目1項,教育部後期資助重大項目1項,海南省“馬工程”專項4項、國家民委項目1項等。出版專著7部,提交咨政報告獲中央及省級主要領導批示5篇。基地首席專家閻根齊教授除1項在研國社科重大項目外,所編著《南海更路簿整理與研究全集》,入選《2021-2035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重點出版項目。“全集”共計28卷本,480萬字,包含4200餘幅珍貴照片,是海南省唯一被列入國家古籍整理重點出版的項目。

4.學術交流與社會服務:提升學校學術影響力

海大雙平台立足自貿港開放優勢,構建學術交流與社會服務協同機制,打造多維對話平台與校地協同創新網絡,雙向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地方發展實踐。除科研實績外,基地建設一年來取得的成效還有:

(1)高端會議:成功舉辦“海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讨會暨中國民族學學會2024高層論壇”全國性學術會議1次,南海漁民“更路簿”研究主題工作坊2次;

(2)山海聯動:開展新疆鄯善縣教師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建立“西域-南海”協作機制;

(3)調研網絡:完成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所高校基地調研;

(4)文化傳播:舉辦16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大講堂”,邀請韓少功、黃德寬等人文名家莅校講學;

(5)實踐基地:在海南東方市、五指山市等民族村寨建立5個鑄牢教育實踐研究基地。


四、建設規劃:構建服務國家戰略的新型智庫體系

1.建好一個館:配合學校籌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

2.辦好一個會:籌備“交融與共生:南海文明的曆史與未來”國際研讨會;

3.組建一支高水平研究隊伍:深度整合全校相關學科,進行有組織的科研(依托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社科中心,酌情引進高水平民族學、宗教學、人類學學者)

4.設立一批專項課題,産出高質量科研成果與資政報告;

5.搭建一個環南海數字人文實驗室;

6.在全省布局一批鑄牢調研實踐基地,将鑄牢工作落實到基層社區與村寨。


海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主任 賈冬陽副教授 12252436@qq.com


歡迎掃碼關注“道中華”